最早的風箏出現在中國,是國際風箏界一直的公論。而中國的“鳶都”,便是在山東濰坊。這里是國際風箏聯合會的常住地,世界吉尼斯記錄常在這被刷新,也是“世界風箏之都”。有人說:給濰坊人一根繩,他們可以把全世界送上天。
“風箏怪才”張效東便出生于濰坊,8歲起隨著祖父扎風箏,集雕刻、雕塑、繪畫、木工等技能于一身,如今73歲高齡的他,是全國唯一一位濰坊風箏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也是每年風箏會上的得獎“專業戶”。
60余年的扎風箏經驗,張效東不僅掌握了傳統風箏的扎制技藝,他還每年要求自己進行創新制作,不斷制作出各種新式風箏,被圈里人稱為“風箏怪才”。他說:“我覺得非遺傳承非常重要,比如說風箏列入了非遺項目,風箏不去創新、不去發展,永遠是一塊兒死水,所以我每年都要制作一些創新風箏,讓傳統手工藝更加發揚光大。”
張效東仍清楚地記得,他設計的第一只動態風箏是“小雞吃米”。經過一遍遍的構思和設計,利用齒輪的機械原理,沒想到還真做出了會動的風箏。從此,張效東的動態風箏越飛越高。在這之后,張效東又玩出了很多新花樣,創作出了會動會唱歌的福娃風箏以及“青蛙螳螂對弈”風箏等高科技的創新風箏,使濰坊風箏變成了活的工藝品,使得濰坊動態風箏在藍天白云下飛出了新的精彩。
張效東有一間四五十平米的工作室,其中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風箏,有時為了扎一個自己滿意的風箏,經常不吃不喝,在工作室一做就是10個小時。他曾耗時一個月,制作長達2000米的風箏,需要40個人將一個「龍頭蜈蚣」放飛;他制作過最大的風箏為80平方米,一副童子抱魚的年畫,寓意年年有余。
他是折疊風箏的首創者,近2平方米的蝴蝶平板風箏,可折疊裝進大號信封里;1米長的老鷹立式風箏,可以放進一個磚頭大小的盒子里。
夜光風箏也是他的提議。一天晚上,他聽到小孩子吵著要放風箏,而孩子爸爸說道:“黑乎乎的天,風箏放到天上你也看不見。”張效東以此啟發,讓夜光風箏走近百姓家門。
此外,為了傳承民間藝術,張效東還去到10余個國家,在各個地區教學、辦展,比如英國、法國、韓國、新加坡等,與國外的風箏愛好者交流。他讓中國風箏真正的在國際上被認可,并“活”了起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了世界民間文藝“當代藝圣”的榮譽稱號。
如今,風箏也帶給了張效東很多光環,但每次外出參加活動,他都不忘宣傳濰坊,宣傳濰坊風箏。他說:“風箏就像我的生命一樣,我無比珍視。我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濰坊風箏在藍天白云下越飛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