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石雕藝術——經幢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09-02 13:31 回復:0 關注量:707

  經幢


  幢,原是中國古代儀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絲織物做成,又稱幢幡。由于印度佛的傳入,特別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傳入,將佛經或佛像起先書寫在絲織的幢幡上,為保持經久不毀,后來改書寫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羅尼經》,因此稱為經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經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國五代二宋時最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建筑特點


  幢是一種帶有宣傳性和紀念性的藝術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紀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種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樹一石,宛如中國長方形的碑。唐宋以來,建幢之風盛行,有為建立功德而鐫造的陀羅尼經幢,也有為紀念高僧而建的墓幢。


  中國經幢多為石質,鐵鑄較少。一般有圓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基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組成,幢身刻陀羅尼經文,基座和幢頂則雕飾花卉、云紋以及佛、菩薩像。有二層、三層、四層、六層之分。形式有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為最多。幢身立于三層基壇之上,隔以蓮花座、天蓋等,下層柱身刻經文,上層柱身鐫題額或愿文。基壇及天蓋,各有天人、獅子、羅漢等雕刻。


  一般最常見之經幢以《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最多,其次為《白傘蓋陀羅尼》、《大悲心陀羅尼》、《大隨求即得大自在陀羅尼》、《大吉祥大興一切順陀羅尼》、《金剛經》、《般若心經》、《彌勒上生經》、《父母恩重經》等。


  歷史沿革


  經幢的由來,根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中說:佛告天帝,若人能書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樓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若有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見,或與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風吹陀羅尼上幢等塵落在身上、彼諸眾生所有罪業,應墮惡道、地獄、畜生、閻羅王界、阿修羅身惡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為罪垢染污。此等眾生為一切諸佛之所授記,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川五代、兩宋的石窟中亦有陀羅尼經幢,但此時期的經幢多與各種密宗題材成組出現。如大足北山二八一窟中,龕內經幢為八面柱形,幢頂雕一八角亭閣,龕下每面刻一坐佛,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之造型小巧精致,并與多種密宗像同處一龕。


  中國于中唐以后開始盛行此種信仰,而有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眾生之利益供養,而在佛寺大殿的前庭等處造立經幢。依日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所記載,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圓仁過思陽嶺時,曾見尊勝陀羅尼經幢,幢上篆有佛頂陀羅尼及其序。由此可見,經幢之建造始于佛陀波利傳譯《尊勝陀羅尼經》之后。此建造經幢之風習,于宋、遼時代更見盛行,但其后即漸衰退。


  今日思陽嶺上存之陀羅尼幢,乃后世所造立,上有宋·天圣四年(1026年)之銘文。又,河南省鄭州開元寺亦有尊勝陀羅尼經幢,八角二層,立于基壇之上,下層柱身刻陀羅尼,上層柱身刻佛龕,龕側有銘,依銘文所記,可知此經幢系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六月十日所造立,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年)五月重建。此外,浙江省杭州靈隱寺、下天竺寺、梵天寺及河北省順德府開元寺、封崇寺、趙州柏林寺、正定龍興寺等處,亦有經幢。


  唐代中期,佛教建筑中增加了一種新的類型——經幢。“幢”原指佛像前所立用寶珠絲帛裝飾的竿柱,后改為石刻。置于殿前庭院內,成為永久性的佛教小品建筑形式。經幢一般由幢頂、幢身和基座三個部分組成,主體是幢身,刻經文、佛像等。五代、北宋,經幢發展達到高峰,數量更多,形制更繁。元代以后,經幢建造漸趨沒落,永春寺原有兩尊唐代的經幢,可惜已經殘缺不全。


  陀羅尼經幢


  建于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高約、18米,是我國現存石經幢中最高的一座。河北盧龍有一座金代經幢,重建于金代大定九年(1169年)。幢呈八角形,七層,高10米。柱身浮雕云龍,柱頭飾仰蓮、石獅,第七層盤蓋上雕八條巨龍,上為仰缽承托球形幢頂,雕刻極為精美,為罕見石雕杰作。南翔寺經幢,建于唐咸通年間,北宋重修,元代重鐫尊勝陀羅尼經文。高8米許,上刻有蓮瓣、如意紋、力士、天王等,幢身六面,鐫刻陀羅尼經文全文。


  上海松江唐經幢


  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現存二十一級,高9.3米,幢身八面,刻尊勝陀羅尼經全文。相傳造此幢有二說,一為此處是“海眼”,造幢鎮之;二謂每年秋天官府在此行刑,信佛者造幢超度亡靈。全幢高大美觀,尚具盛唐風格。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