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種“禮節(jié)”,如果放在現(xiàn)在,肯定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樓主   帖子創(chuàng)建時間:  2019-09-19 10:17 回復(fù):0 關(guān)注量:610

        中國的封建時代,等級制度非常嚴明。特別是在宦海沉浮的官員們,要時時刻刻注意其高低貴賤,無論是行走還是坐臥,都要謹記禮儀。假如,有官員不注意這些,輕則,被指責失禮,重則,丟掉自己的性命。因此,在官場中,官員們格外注意尊卑禮儀,而且,對于禮度的把握也力求恰到好處,既不逾越,也不高看自己。

        早在秦漢時,宴飲就是一項重要的社交活動。在鴻門宴這一事件中,楚霸王用來招待劉邦的座次也很有講究。面向東邊而坐的,是身份最為尊貴的項羽和他伯父。面向南的,是項羽的重要謀士亞父范增。作為客人的劉邦,只能北向坐。從這個座次也能看出,項羽內(nèi)心是不大看得起劉邦的,認為他的地位還不如自己的謀士。

       而面向西邊而坐的,則是劉邦的謀士張良,在這個位置上,只能是作為陪侍而坐了。單單一個座次,項羽目中無人的自大便已完全顯示了出來。其實,狂妄是每個人都會犯的錯誤,但是,這樣的錯誤出現(xiàn)在一個政治家身上,就是一個巨大的漏洞了,而項羽最后的下場也印證了他妄自尊大的個性帶給他的毀滅性危害。

       其實,在之前的先秦,不僅座位上有主次之分,進屋前也有講究,必須要先拖鞋才行。面見君主之前,不僅要脫掉鞋子,還要把襪子也脫掉。漢代,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上朝要脫鞋,但是,劉邦曾經(jīng)給過蕭何一個優(yōu)待,就是可以佩戴自己的寶劍穿著鞋子上朝,也就是說,其他大臣想要上殿必須卸掉寶劍,脫掉鞋子,以表示對皇帝的尊重。

       漢代,最高級的官員為三公:即丞相(東漢稱司徒)、太尉、御史大夫(東漢稱司空),皇帝對他們的禮敬儀節(jié)有“興”,是以起立作為對他們進見的迎接禮,或?qū)ζ溥蛋莸倪€禮,相比先秦時期君主的向臣下行揖禮、空首禮要怠慢多了,不需向臣下俯身作揖或叩首,無傷皇帝至尊身份,因而尚作為禮儀制度保留。

       隋朝時候,官員之間的等級制度更加精細化。如果,下級官員在路上遇見上級,則要下馬表示尊敬。在語言上也要頗為注意,拜見上級官員時,要說“謹祗候起居”。而且,在具體的拜見禮節(jié)上也分很多種,其中,有一種叫蹈舞禮,也叫“拜舞禮”。這種禮節(jié)產(chǎn)生于隋朝,是大臣們在拜見皇帝時行的禮儀。并且,這種禮節(jié)在唐朝時更為盛行,連百姓都會。

       史書記載,李隆基做了太上皇之后,每天閑來無事就登樓遠望,百姓們路過這里見到他,必須行拜舞禮。假若,有官員經(jīng)過這里卻忘了行禮,則一定會受到懲處。

        唐高宗時,皇帝召見韓思彥,韓思彥從來都是張狂得不得了,不僅在朝堂上舉止粗野,還從不行蹈舞禮。因為,他在朝堂上對外戚的擅權(quán)行為直言不諱,所以,招致皇室的仇視。之后,當有大臣就他不守禮參了他一本后,皇帝很快便將他趕出了京城,去往賀州。在這之后不久,韓思彥便離開了人世。

        凳子始于漢末魏晉年代,初名為胡床或馬扎。到唐明宗時期凳子有了靠背,叫椅子。到宋代出現(xiàn)帶扶手的交椅,這就是權(quán)力的象征,梁山泊有草寇交椅,宮廷有龍椅或者叫御座,成語正襟危坐就是指稱皇帝在交椅上的坐姿。凳子椅子的出現(xiàn),改變了權(quán)力者的坐姿,使相互叩拜的禮節(jié)出現(xiàn)了不對稱,就有了尊貴和屈辱。

        春秋時期,流行一種邁著小步快走的行禮方式,一般用在下級拜見上級時。到了隋唐時期,跪拜禮最為流行,跪倒的時候,身子下拜,雙手一定要伸到地面。這種禮儀不僅自上層階級流行,被安祿山、楊國忠等名臣使用過,甚至,在民間的百姓之間也很盛行。

       朝官場,下級見上級,一律行跪拜禮。

       假如是地位差不多的皇族貴戚遇見,各自都需要行兩拜禮。如果是官員遇見這些貴族,同樣也要行兩拜禮,只不過,行禮的先后順序和位置上要分別開來。到了清朝,跪拜禮分出了許多花樣。如果兩個官員品級相近,則只需要行一拜或兩拜禮,而如果兩人身份地位相差懸殊,則地位卑微者要對高貴者三叩首。至于面見皇帝,則需要三跪九叩,十分隆重。

       電視劇中常常看到的請安禮其實源自北方,是少數(shù)民族的禮節(jié)。明代中原地區(qū)并不多見,清朝后開始成為比較流行的禮節(jié)。滿人特別重禮節(jié),所以滿族統(tǒng)治下的清朝禮儀繁瑣,光是請安就分很多種,包括站、蹲、跪等。

       封建時代結(jié)束后,孫中山先生首先廢除各種繁文縟節(jié),官場上比較常見的禮節(jié)就是脫帽或者鞠躬。這種簡化的禮節(jié)意味著,上下五千年以來,官場上的上下級之間再也不分尊卑貴賤,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趨于平等。

        建國后,封建禮儀更是不見蹤影,而且,成了大眾唾棄的東西。但是,無論禮儀是繁是簡,尊卑觀念始終存在于大眾的認識中。有的時候,雖然膝蓋沒有彎,但臉上諂媚的表情和卑微的語氣已經(jīng)昭示了內(nèi)心的奉承。人們的眼睛總是雪亮的,官場上誰巧言獻媚,誰的丑陋表情便永遠為人不齒。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