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教育理念

 
樓主   帖子創建時間:  2019-10-08 09:55 回復:0 關注量:792

      《易經》是我國古老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是我國古代教育理念的發源地,其辯證思想重視未成年人開蒙教育的優良傳統,蒙養教育思想極為豐富。繼承這一筆可貴的遺產,對現階段我國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養成教育大有裨益。《易經》中的蒙卦就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古人對未成年人的教育觀念。


【易經】中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噬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蒙卦(愚味無知):有亨通之德(大智若愚)。不是我求教蒙味之童,而是童蒙求教于我。第一次占卦時能得到神靈的告示,再三地占卜就褻瀆了神靈,也得不到神的喻示了。(所以求教于人的道理也是一樣,要誠心誠意。)啟蒙就是要培養人的品德純正,是一種神圣的功業。


       天地初開的蒙昧時期,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有那么多的失敗?是國為素質不夠高,思路不夠開闊,心胸不夠豁達。要想改變一個人,只有改變他的知識結構,啟迪他的心智。使他山一樣的頭顱,流出泉水一樣的智慧。這就是蒙卦的卦象。山下有水,水就代表了聰明和靈氣。水沒有自己的形狀。水依物隨形,以附著的形狀為自己的形狀。水進河成帶,進坑成湖,升天成云,落地成雨,無論是杯壺盆碗,照樣裝得滿滿。好比人,無論高低美丑,都可能有智慧。某處風景秀麗,必定山水相依;天下仁人志士,必定頭腦聰慧。怎樣才能啟發蒙昧,方法多種多樣,辦學校是一種,私塾是不是也是一種?社會教育,比如辦報紙出書刊聽音樂看電視是一種,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視。方法不一,目的都是為了人的進步。


       古人非常重視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張當嬰幼兒智慧蒙開之際就施加正面影響,開發其智慧,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這包括兩方面:一是胎教“正本”。古人認為,胎教是“慎始”的教育,是“立教之本原”,故而十分重視。據劉向《烈女傳》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室就十分重視胎教。此后,漢代賈誼《新書》、戴德《大戴禮記》、王充《論衡》等著作中的一些篇目,以及許多家訓都發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僅包含優生優育的觀念,而且著眼點仍是注重倫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訓名篇《許云邨貽謀》,對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聽古詩,宜聞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閱賢孝節義圖畫,宜勞逸以節,動止以禮,則生子形容端雅,氣質中和。”二是注重兒童少年期的早期教育。古代的許多思想家、教育家和文人學者都強調教育貴早,“以豫為先”。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顏氏家訓》提出“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原因是“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大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只有“教婦初來,教子嬰孩”,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育家或家長還制訂了從嬰幼兒期到青少年期各階段的道德教育規程,如朱熹強調,在孩子知識、性情未定時,要及早進行道德教育和道德行為訓練,這樣方能達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效果。司馬光曾經針對借口幼兒無知而將教育延遲到長大后再進行的錯誤觀念,認為這就像懶于摘除樹苗的劣芽一樣,等到長成大樹以后再去砍那些枝杈,該費多大的力氣?


       卦辭上才說:非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童蒙來求,早已心有靈犀,只待師輩輕輕一點,那欲開之竅,就會豁然開朗。就說明,學習必須心誠。一個人的心靈處在誠懇狀態,那肯定平靜如水,呈開放型,虛懷若谷。明靜方能照物,心虛才能裝東西。君不見靜湖中的水,天上的一片白云,一只飛鳥,無不在湖心鏡現。


       利貞――《文言》上是這樣概括的:利是美好事物生成的果實;貞純正而執著,是干事情離不開的骨干。就象我們教育,用的是前人所研究總結積累的果實。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人也像水一樣,沒有堤壩阻礙,就形不成江河湖海,沒有江河湖海,地球上還有什么風景可看?人的成長也有他自己的河床。


      古人認為,蒙養教育最根本的是“養正”教育或曰品德教育。《論語》記載孔子為學生開設有“文、行、忠、信”四門課程,其中三門都屬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疇。司馬光《居家雜儀》中設計的家教程序,將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從“始生”開始,對嬰幼兒期、少年期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對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施行不同的養成教育內容,指導子孫讀書嚴格選擇,以免“惑亂其志”,力求“養正”。


       所講的‘童蒙養正’,教學生知道人與人的關系。什么關系?恩德的關系。人與動植物、大自然的關系,也是恩德的關系。我們每天吃的,土地里頭長出來的-植物;我們穿的、生活所需離不開大地,大地于我們有恩。動植物來供養我們生活所需,怎么會沒有恩德!……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出不了知恩報恩,離不開作師、作范,所以這十二個字,把世、出世間的學術都包括盡了。這一種教育都要從小來培養,童蒙養正。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在思想和身體不夠成熟的時候,還處在“勿用”階段,所以見了女色不要動心,更不要娶過來。并且在蒙童階段不要貪戀錢財。一個人如果早早地被色財所迷惑,那還能有什么大出息。故“無攸利”。


       古人的不被色財所迷惑的道德教育觀念在我國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家庭德育很有現實價值。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些人致力于經濟利益的追求,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針對這些社會現象,大力倡導家庭道德教育,強調對蒙童以學業為重,甚為必要。


六四:困蒙,吝


       古代教育,小學是從七歲到十二歲,它的教學宗旨、目標,就是培養正知正見,所謂的‘童蒙養正’,這一句話確實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諺語里面常常說到:‘少成若天性’-童子時候養成,就如同天性一樣,‘習慣成自然’。


       小學的教育,在生活教育當中,是要培養他的勤勞,灑掃應對,奉事長上,知道怎樣奉事父母,怎樣友愛兄弟,都是從這時候培養的。在德行、學問根本上,是培養他的根本智,孔子在總結他自己世界觀形成的過程時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他認為自己世界觀的形成是由有志于學,即從接受教育的影響而開始的。


       漢代的王充也說:所謂圣者,須學以圣(《論衡》),也就是說,只有教育和學習,才能使人達到道德上的高標準、高水平,成為圣人。有些唯心主義的教育家,盡管把人的道德意識看作是先驗的、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但他們同樣也不否認教育在培養先驗的善性方面的作用。有的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保持人固有的善性,使其免于外界的引誘而放逸,所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篇》)。還有的則認為天生的素質是可以為善的,但必須有待于教化。漢代董仲舒說:質樸之謂性,性非教化不成(《前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沒有教化,素質也不可能為善。宋代的朱烹也認為,人人都有生來十分完善的道德品質,只是由于氣質的偏蔽,而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這就決定了每個人都必須接受道德的灌輸與教化。然而這個期間的童蒙因種種困境而得不到教育,只能是“吝”――錯誤之極了。


六五:童蒙,吉


       什么是童蒙?是未被啟蒙的純真的孩童,也泛指一切未泯童貞的純真之心,這樣的心靈象湖水一樣明凈,竹節一樣虛空,美玉一樣可愛,正可謂是一塵不染。這樣的心靈,天真無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孟母三遷擇鄰而居,更是注重環境對孩子品德形成作用的典范。這一思想與實踐被荀子概括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中國傳統處世箴言、家訓教誨中幾乎每篇都有要子弟謹慎交友的訓誡。此外,古人也已經注意到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社會教化的相互配合、凝成合力的問題。認為“父兄教之于家,師長教之于塾,內外夾持,循循規矩,非僻之心何自入哉!”(陳宏謀《養正遺規》)


       童蒙之吉,才是真正的吉祥。所以就對其進行根本智的培養。什么叫根本智呢?根本智這個意思,就是真實的智慧,是從這個本生出來的。這是用植物來作比喻,植物有根有本,然后才能生出枝葉花果。由此可知,根本重要。根本智的培養,實在講就是真心、真誠。儒家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正心就是根本智。培養的方法,就是如何防止他的妄念。諸位要曉得,小孩子也有妄念,如何把他的妄念給打斷,保持他的正念,這是教育的功能。正念是什么呢?正念是無念,無念才是正念,現代很少人懂得,古時候人知道。換句話說,無念就是心地的真誠、清凈。所以在小學童蒙教學,老師只教句讀,把這些中國的古籍,古圣先賢這些經典,經典就是教科書。教科書為什么稱之為經典呢?教科書里頭字字句句所講的這些道理,都是超越時空的,永遠不會改變的,我們稱它作經,古時候教科書是經典。譬如宋朝以后,朱熹新編一套教科書,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四書》,就提出,15歲以前的兒童,主要應就其日常生活接觸到的“知之淺而行之小者”和“眼前事”進行教育訓導。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規矩去做。”在我國傳統家訓和蒙學讀物中更是對那些未“冠”子弟、學童的行為習慣規定得具體詳盡,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如《弟子規》,在學童剛開蒙識字時,就以生活起居、侍奉長輩、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這些最為基本的道德行為準則要求他們,從人人皆知、人人可行的日常習慣養成做起,逐漸凝成品質,收到積土成山、積善成德之效。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


       教育孩子,如用銳物,目的是開發蒙昧。一頓棒喝之后,孩子若是若有所悟,那也不失為一個開蒙的方法。這就叫“擊蒙”。可是,這種擊蒙的方法要有針對性,決不可濫用。更要掌握分寸,要使學生在嚴厲中感到愛意。不可讓學生心冷。有靈氣的學生,你根本用不著費多大的心神。對于一個頭腦發懵的學生,有分寸地敲敲重錘,對于開發他內心深處的智慧,確有好處。《四書》就是有這個模式,《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跟《孟子》是舉出孔夫子跟孟夫子來表演,就是把理論、方法落實到生活上。童子的時候就教他讀,不講解只教他讀,利用他天賦的記憶力,童年的記憶力最好,讓他熟記。而過去教學的方法,的確合乎現在科學的理念。


       古時候的書,你不能說它不合科學。你看我們看古書,古時候木刻的刻版書,每一頁十行,每一行二十個字,換句話說,五行就是一百個字。根據記憶力的差別,老師每天教你念五行,五行要念到能背誦,念多久能背誦才算數呢?不能超過十遍,超過十遍以上就太吃力了,就是十遍能夠背得下來。如果十遍背不下來的,字數減少,減少到他十遍能夠背得下來,以這個為標準。背下來之后,老師再督促他,要背一百遍、背二百遍。記憶力不錯的孩子督促他背一百遍;記憶力弱些的孩子,教他念二百遍。到第二天,先把前面教的背一遍之后,然后再教新的經文。這是童蒙教學用這個方法,天天教他朗誦、教他熟記,目的在那里呢?目的是把他的妄想打掉,這個方法妙絕了,使他心地純正,把古圣先賢這些教訓統統記在心里。因為這個時候,他智慧沒有開,不需要講解,講他也未必能理解,只是教他背,教他背誦。到十三、四歲,智慧開了,懂事了,再開講。所以中國古時候沒有中學,只有小學太學,太學就仿佛現在講的大學。太學里面就是講解,小時候所背的這些經論,要在太學里面做深入的研究探討、講解辯論,所以讀書樂!上太學有許多老師,當然每一個老師指導的學生并不很多,十個、八個,用現在話講都是小班制。老師帶著學生去旅游,游山玩水,走到那個地方講到那個地方,一面走著一面就是研究探討,不需要帶書,參考書都不要。老師背過的,說到第幾頁、第幾行、第幾個字,大家都知道,都背得滾瓜爛熟,那里還要帶書,還要帶什么參考書,都不必要。一面旅游就一面講解,因為典籍里面有很多關于歷史、地理,所以在旅游當中,真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就是考察,成就后得智,后得智是無所不知,這是真實的學問。所以他那里會有時間去打妄想呢?這叫真正的學問,真實的智慧,這才叫用無限寬闊溫暖的一顆愛心,去愛學生。


       教師是山,學生是水,水總會繞著山走。教師是山,智慧是水,智慧映照山的巍峨。山水相依,山重水復,每個人既是學生又是先生,既是先生更是學生。心之蒙昧如山下的荒草,也許沒有沒有窮盡的時候,所以開啟蒙昧是我們人類永久性的任務。


       傳統蒙養教育思想,剔除其中某些糟粕,對于我們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啟迪意義。首先,蒙以養正、德教為先的教育理念啟示我們在未成年人德育中應注重早教固本。蒙養教育是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養公民品德的“雛形”階段。在這一階段的孩子,能否受到家庭(當然也包括托兒所、幼兒園)的正確道德觀的教育、熏陶,對奠定我們社會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質基礎極為必要。例如陶行知先生就認為,“人格教育,端賴六歲以前之培養。凡人生態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一適當基礎。”重視品德教育從母親開始、從人生的最初開始,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如果抓住這一階段的有利時機,對孩子進行“養正”的教育,就能為以后優良道德品質的“成型”打下扎實的根基。其次,注重養成的思想啟迪我們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終堅持教化與踐行的統一。兒童天真純樸,求知欲旺,可塑性強,但思維能力較弱,知識較少,因而品德蒙養教育決不宜簡單地向孩子灌輸大道理,而要將“大道理”化為“小道理”并與“生活”相結合,堅持教、學、做合一,從行為的養成著眼,從生活常規、日常小事入手,進行指導,逐漸反復強化,形成習慣,進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雛形”的建構。此外,在對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過程中,家長更要言傳身教并施,注重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訓導、激勵孩子。再次,重視社會環境、人際交往對兒童品德形成影響的思想啟示我們,應充分注意環境對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作用,極力營造有利于他們品德塑造的社會環境。當今未成年人的學習、生活環境要比古人復雜得多,社會風尚、現代傳媒、法制環境,以及接受成年人示范、熏染的人際關系環境等,對兒童品德培養的影響作用日漸增大,因而更應該在少年兒童的教育中增強德育環境意識,加大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亦即未成年人成長環境的力度,注意將加強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與整個公民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倡導成年公民增強責任意識,自覺以身立教,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此外,古人提倡的“易子而教”,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克服孩子對家庭、父母的依賴性,培養獨立性;二是可以培養孩子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增強自信心;三是還可以克服由于長期在一個家庭中生活,難以完全避免的家庭生活習慣和家庭教育上的局限性,以揚別的家庭之“長”,補自己家庭之“短”。


反對 0 舉報 0 收藏 0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