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服飾文化的深遠意義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要了解中國服飾多樣的款式、獨特的風采、鮮明的色澤和精湛的工藝,就應淺知一點中華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飾文化發展軌跡,這樣才能通過瀏覽,去著意開掘中華服飾文化的底蘊,
現代服裝的講求的主要是穿著者的舒適,美觀,以及行動的方便等方面,而傳統服飾的內涵與功能則要豐富的多。“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之精髓,是儒、道兩大家都認可并采納的哲學觀,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為深遠的本質之源,這種觀念產生了一個獨特的設計觀,即把各種藝術品都看作整個大自然的產物,從綜合的,整體的觀點去看待工藝品的設計,服飾亦不例外。這種設計觀在我國最早的一部工藝學著作《考工記》中就已記載,《考工記》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工匠就已意識到,任何工藝設計的生產都不是孤立的人的行為,而是在自然界這個大系統中各方面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天時乃季節氣候條件,地氣則指地理條件,材有美為工藝材料的性能條件,而工有巧,則指制作工藝條件。對服裝而言,則指服裝的著裝季節,著裝環境,及衣料的質地和剪裁手法,只有這四者和諧統一,才有精妙設計。中國古代,等級制度森嚴,受這種等級制度“禮”的影響,古代服飾文化作為社會物質和精神的外化是“禮”的重要內容,為鞏固自身地位,統治階級把服飾的裝身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裝除能敝體之外,還被當作分貴賤,別等級的工具,是階級社會的形象代言人。
服裝就如同一種符號,古代社會中服裝有嚴格的區分,不同的服飾代表著一個人屬于不同的社會階層,這就是“禮”的表現。《禮記》中對衣著等級作為了明文規定:“天子龍袞,諸候如黼,大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為責也。”《周禮》中記載:“享先王則袞冕,表明祭禮,大禮時,帝王百官皆穿禮服。”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對服裝的“禮”性功能亦有精辟見解。如儒家提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這種觀點的提出是其與其封建等級制度的捍衛者的形象密不可分的。這種“禮”的功能還表現在服裝的色彩上,如孔子曾宣稱“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因為朱是正色,紫是間色,他要人為地給正色和間色定各位,別尊卑,以鞏固等級制度,歷史上“白衣”、“苞頭”、“皂隸”、“緋紫”、“黃袍”、“烏紗帽”、“紅頂子”等等都是在一定時期內,某種顏色附麗于某種服飾而獲得了代表某種地位和身份的例子。在每個朝代幾乎都有過對服飾顏色的相關規定。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發展與服飾是不可分割的。通過對中國傳統服飾的欣賞可以很好的去了解中國文化,其中充滿了琳瑯滿目的服飾氣息和濃厚的古典文化氛圍。
本文作者
Ta的圈貼
更多最新創建圈子
新中式圈 2019-07-18
圈主: 帖子:132園林景觀圈 2019-07-18
圈主:cdr 帖子:106找泥工水電工 2019-07-18
圈主: 帖子:33找木工安裝工 2019-07-18
圈主: 帖子:33裝飾裝修圈 2019-07-18
圈主: 帖子: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