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一剛,1932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建筑專家.天津大學教授、建筑學院名譽院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第八、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民盟天津市委常委。著有《建筑空間組合論》等書,曾獲過梁思成建筑獎,參與設計威海甲午海戰關館。
彭教授設計的主要建筑有天津大學建筑館、王學仲藝術研究所、天津水上公園熊貓館、山東省平度市公園、山東省威海市劉公島甲午海戰紀念館、倫敦中國城等等。
長期從事建筑美學及建筑創作理論研究。在建筑美學方面,從古典建筑構圖到現代建筑空間組合規律以至當代西方建筑審美變異等,都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西方建筑理論的同時,還對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特別是古代造園藝術及民居、聚落等的形態、景觀,運用當代空間理論及藝術心理學等科學方法進行分析研究。
1932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抗日戰爭時期隨家庭遷居于當時的安徽省會立煌縣(解放后改名金寨縣),并在那里開始了他的啟蒙小學教育。1943年,畢業于高琦小學,同年考入私立中正初級中學。
1945年,隨學校返歸合肥。
1947年,初中畢業后,考入合肥中學高中部,后改名為合肥市第一中學。
1950年,考入北方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建筑系。
1952年,隨唐院建筑系先調整到北京鐵道學院,再調整入天津大學。
1953年,畢業于天津大學土木建筑系并留校任教至今。
1956年,他年僅24歲,就在《建筑學報》發表學術論文《適合于我國南方地區的小面積住宅方案探討》,即受到了學報編輯和讀者的好評。嗣后,又陸續發表《螺旋發展與風格漸近》、《空間、體形與建筑形式的周期性演變》等學術論文近30篇。這些論文都具有他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風格。在建筑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78年,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專著《建筑繪畫基本知識》,后經增補更名為《建筑空間組合論》,這部書以其系統性和知識性見長,是建筑繪畫的入門教科書。
1983年晉升為教授,1985年擔任博導。
1983年,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空間組合論》,是一部理論性很強的學術專著,彭一剛又致力于傳統建筑文化與當代建筑創新的科學研究工作,并在理論與實踐上取得重大成就。1985年擔任博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建筑學學科召集人。
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定為博士研究生導師。
1986年,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學術專著《中國古典園林分析》。該書用現代的空間理論和觀念對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成就作了深入詳盡的分析。
1992年,彭一剛又完成另一部學術著作《中國傳統村鎮聚落的景觀分析》,可稱為《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一書的妹妹篇。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第八、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民盟天津市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