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的時候,每每會為后母戊鼎、子龍鼎、大盂鼎、四羊方尊,以及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等駐足。經過多年積累,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青銅重器,數量眾多,類型多樣,這些器物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歷程的重要成就。
我們邀請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器研究領域知名專家,圍繞館藏資源,面向全國文博行業從業人員及廣大青銅器鑒賞愛好者,舉辦青銅文明之光——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器鑒賞線上培訓班,一起品鑒中國古代青銅文化的博大精深,追尋歷史本真,發現青銅之美。
課程從即日起開始報名,2023年5月8日首發正式開講。參加培訓人員將有機會申領中國國家博物館頒發的結業證書!
【適宜人群】
全國文博行業從業人員
及廣大青銅器鑒賞愛好者
【時間安排】
首發課程聽課時間
2023年5月8日至12日
每晚19:30-21:30
【重要提醒】
1、課程主要以直播方式開展專題教學,課后老師將在線回答學員問題。
2、課程回看視頻可供參訓學員在開課后三個月內反復觀看,回看課程報名截止時間為8月13日。
課程簡介
華堂高鏡
——中國古代銅鏡的考古學解讀
時間:2023年5月8日19:30開講
主講人:霍宏偉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
銅鏡是古人日常生活器具,是古代物質文化的載體,凝聚了大量的精神文化信息。國家博物館收藏中國古代銅鏡類型繁多,特別是擁有一批珍貴的考古發掘品,如在“鏡里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中展出的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弦紋鏡、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的鳥獸紋鏡等30余面銅鏡發掘品。
在“華堂高鏡——中國古代銅鏡的考古學解讀”課程中,主講人霍宏偉將結合國家博物館館藏銅鏡,梳理與分享中國古代銅鏡的鑄造工藝、審美意趣、民俗信仰,以及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星伴月
——從出土青銅器看三星堆人的禮儀與信仰
(錄播視頻課程,課后老師將在線答疑)
時間:2023年5月9日19:30開講
主講人:翟勝利
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工作部研究館員、策展人
當3000多年前青銅潮流過巴山蜀水,青銅之花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綻放,自1929年首次發掘以來,該遺址陸續出土了包括象牙、青銅器、玉器、金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其中青銅人像、青銅面具、青銅神樹、青銅尊、青銅瓿、玉璋、玉璧、玉戈、海貝、金權杖、金面罩等大量文物,多為前所未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在“三星伴月——從出土青銅器看三星堆人的禮儀與信仰”課程中,主講人翟勝利以三星堆出土青銅器為中心,結合商周時期的考古發現,解讀其中承載的祭祀、禮儀信息,探索3000多年前三星堆人的精神世界。
溯源吉金——中原地區早期銅器及
銅料來源的考古學觀察
時間:2023年5月10日19:30開講
主講人:田偉
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副研究館員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
中原地區最早的銅器源自何方?夏和早商王朝鑄造青銅器所用的銅料從何而來?這些問題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了萬眾矚目的學術謎題。
在“溯源吉金——中原地區早期銅器及銅料來源的考古學觀察”課程中,主講人田偉將以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中的早期銅器及冶銅遺存為線索,結合其他考古發現,沿著中原地區早期銅器和冶鑄銅工藝的發展脈絡,在歷史長河中尋找中華青銅文明的赫赫宗源。
紋彩華章——商代青銅器紋飾賞析
時間:2023年5月11日19:30開講
主講人:蘇強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保管部
金屬文物室主任、研究館員
商周時期是公認的偉大青銅時代,這一時期青銅器紋飾種類豐富,包括饕餮紋、夔紋、象紋、龜魚紋、小鳥紋、渦紋、雷紋、弦紋、聯珠紋等,根據題材內容不同,可分為動物類、幾何形類、人物畫像類。這些優美精致的紋飾常與各種奇巧的青銅器造型相結合,構成了獨特的中國青銅文化藝術。
在“紋彩華章——商代青銅器紋飾賞析”課程中,主講人蘇強通過對國家博物館館藏商代青銅器紋飾的賞析,解讀其所蘊含的時代風貌、審美意趣,溯源歷史長河中的青銅吉光。
吉金鑄篆
——西周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賞析
時間:2023年5月12日19:30開講
主講人:晏小飛
中國國家博物館公共關系部副研究館員
國博雅集負責人
翻開“青銅之書”,我們看到被稱為筆法之祖的“篆引”,正是在商周青銅器銘文中發現、推衍和成熟的。“篆引”筆法最大特點就是中鋒用筆,在起行收的用筆過程中輕松寫出純凈、寬博而莊嚴的線條,稱為“篆籀氣”,是歷代書家備受推崇和畢生追求的一種天人合一、人書俱老的審美境界。國家博物館館藏大盂鼎等西周青銅器中的銘文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代表作。
在“吉金鑄篆——西周青銅器銘文書法藝術賞析”課程中,主講人晏小飛將在解讀文物基本信息、流傳故事的基礎上,從金文造字的原理出發,品讀金文的點畫之美、結字之美、章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