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生卒年不詳),字伯靈,華夏族,孫武后裔,齊國阿(今山東陽谷東北)、鄄(今菏澤市鄄城北)一帶人。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唐德宗時位列武成王廟64將之一,宋徽宗時位列宋武廟72將之一。
孫臏早年曾與龐涓同學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后,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刖刑。后得齊國使者幫助潛逃入齊,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于齊威王。周顯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齊威王欲任孫臏為將,孫臏以“刑余之人”而辭謝。周顯王二十七年,因魏將龐涓率軍攻韓,韓向齊求救,孫臏又以軍師身份偕將軍田朌、田忌、田嬰等率軍救韓。
孫臏既在戰爭實踐中創造了影響深遠的“圍魏救趙”,又給后世留下了反映時代特點和戰爭規律的杰出軍事理論。《漢書·藝文志》著錄《孫臏兵法》89篇,圖4卷,已佚。從中可見其兵法思想主張:“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主張“戰勝而強立”“事備而后動”;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創造條件以求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通都大邑的興起,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運用、陣法研究、將領條件等均有闡述。
人物關系
王詡
老師
鬼谷子,王氏,名詡,別名禪,生卒年不詳,又稱王詡,王禪、王利,道號鬼谷子。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戰國時期傳奇人物。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諸子百家之縱橫家創始人,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學問,因隱居在云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常入山靜修,他被上天賜予通天徹地的智慧,深諳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鬼谷子,被后世尊為“謀圣”,在文化史上,鬼谷子是與孔子、老子并列的學術大家。他隱于世外,將天下置于棋局,弟子出將入相,左右列國存亡,推動著歷史的走向。主要作品有《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等重要作品,其著作被后世稱為“智慧禁果,曠世奇書”,歷代列為禁書。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衛公子惠孫之后,以字為氏。衛有陶叔,為司徒后有,陶叔氏、司徒氏。武公生季釁,采于寧為寧氏。孫權號吳,而四世亡于晉,又有厲氏(孫皓以秀奔魏改姓厲。)《唐幽州內衙副將、中散大夫、試殿中監樂安郡孫府君神道碑》與《唐故魏州昌樂縣令孫君墓志銘》等碑文,孫武源出衛國姬姓孫乙。唐代孫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記載孫臏是衛武公的后代。
逃奔齊國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龐涓后來出仕魏國,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于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加以監視。孫臏到魏國后,龐涓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刖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并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埋沒于世不為人知。齊國使者覺得孫臏不同凡響,于是偷偷地用車將他載回齊國。
桂陵之戰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了漆及富丘兩地(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派兵包圍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7]次年,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鄒忌反對救援,而段干朋則建議齊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縣)來疲勞魏軍,然后趁魏軍攻破邯鄲后救援趙國,這樣既救援了趙國,又同時削弱了魏、趙兩國。齊威王采納段干朋的建議,兵分兩路,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
此時魏軍主力已攻破趙國首都邯鄲,龐涓率軍八萬到達茬丘,隨后進攻衛國,齊國方面田忌、孫臏率軍八萬到達齊、魏兩國邊境地區。田忌想要直接與魏軍主力交戰,但被孫臏阻止。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打趙國,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憊于內,國內防務空虛,應當采用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戰術,直搗魏國首都大梁迫使魏國撤軍,魏國一撤軍,趙國自然得救。孫臏于是建議田忌南下佯攻魏國的平陵(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東北),因為平陵城池雖小,但管轄的地區很大,人口眾多,兵力很強,是東陽地區(指魏國首都大梁以東的地區)的戰略要地,很難被攻克;而且平陵南面是宋國,北面是衛國,進軍途中要經過市丘,容易被切斷糧道,佯攻此地能很好的迷惑魏軍,造成龐涓產生齊軍主將指揮無能的錯覺。
田忌采納孫臏的計謀,拔營向平陵進軍。接近平陵時,孫臏向田忌建議由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高唐(今山東省高唐縣)兩城的都大夫率軍直接向平陵發動攻擊,吸引魏軍主力,果然攻打平陵的兩路齊軍大敗。孫臏讓田忌一面派出輕裝戰車,直搗魏國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龐涓迫使其率軍回援;一面讓田忌派出少數部隊佯裝與龐涓的部隊交戰,故作示弱使其輕敵。田忌按孫臏的要求一一照辦,龐涓果然丟掉輜重,以輕裝急行軍晝夜兼程回救大梁。孫臏帶領主力部隊在桂陵(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設伏,一舉擊敗龐涓。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2年,魏將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擊退韓將孔夜的軍隊,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救。孫臏再次采用圍魏救趙的戰術,率軍襲擊魏國首都大梁。龐涓得知消息后急忙從韓國撤軍返回魏國,但齊軍此時已向西進軍。
孫臏考慮到魏軍自恃其勇,一定會輕視齊軍,況且齊軍也有怯戰的名聲,應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引誘魏軍進入埋伏圈后加以殲滅。孫臏命令進入魏國境內的齊軍第一天埋設十萬個做飯的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第三天減為三萬個。
龐涓行軍三天查看齊軍留下的灶后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懦,進入魏國境內才三天,齊國士兵就已經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丟下步兵,只帶領精銳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
孫臏估算龐涓天黑能行進至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孫臏于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樹的樹皮,露出白木,在樹上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之下”,然后命令一萬名弓弩手埋伏在馬陵道兩旁,約定“天黑能在此處看到有火光就萬箭齊發”。龐涓果然當晚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見到白木上寫著字,于是點火查看。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萬箭齊發,魏軍大亂。龐涓自知敗局已定,于是拔劍自刎,臨死前說道:“遂成豎子之名!”齊軍乘勝追擊,殲滅魏軍數十萬人,俘虜魏國主將太子申。
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而齊國則稱霸東方。
主要影響
軍事思想
孫臏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孫臏兵法》。在戰爭觀方面,孫臏主張重視、慎重地對待戰爭。他強調戰爭是國家政治生活中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只有以強有力的武力作為保障,才能夠使國家安定、富強。但是他反對窮兵黷武,指出作戰勝利能夠挽救瀕臨滅亡的國家但戰敗也同樣會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戰必然會滅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須慎重地對待戰爭,不可不用也不可濫用。孫臏主張積極地做好戰爭的準備工作來獲得勝利,這樣才能做到以戰爭抑制戰爭。他指出政治和經濟條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基礎,“強兵”必先“富國”,只有具備強有力的政治和經濟作為后盾才能做到“事備而后動”。他又指出民心軍心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戰爭必須順應民心軍心,要做到“得眾”、“取眾”。
戰爭認識論方面,孫臏提出將領要知“道”,“道”就是戰爭的規律。孫臏認為作戰時人眾、糧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證取勝,只有掌握了戰爭的規律,了解敵我雙方情況,指揮得當,才能保證取勝。為此他專門闡述了積疏、盈虛、徑行、疾徐、眾寡、佚勞六對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的矛盾,還對“奇正”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認為將領只有真正認識到這些矛盾的作用,把握了這些矛盾的轉化規律,才能利用微妙的變化出奇制勝。
戰略思想方面,孫臏強調“必攻不守”。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進攻敵人防守的薄弱環節,不僅能夠有效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而且能夠轉換攻守形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戰術方面,孫臏提出“因勢”、“造勢”的思想。充分利用敵我雙方的條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態勢,以扭轉敵眾我寡的不利形勢。
在具體的戰術方面,孫臏對陣法進行了專門論述,進而分析了攻擊各種戰陣的對策。他還專門論述了攻城的問題,把處在不同地形的城分為難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兩類,論述了當時攻城的策略與技術。
在軍隊建設、管理方面,首先,他對君主和將領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將領必須忠于君主,君主不應該干涉將領的具體軍務,將領要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其次,他對將領的素質進行了較多的論述。將領應當具備義、仁、德、信、智五個要素,他還分析了能夠致使將帥作戰失敗的品德缺陷。最后,他就管理隊伍的問題進行了論述,可以概括為任用賢能、嚴明紀律、獎懲公平、賞罰及時。
但是孫臏的軍事思想也有其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他對戰爭的性質分辨不清,把士兵純粹當作被驅使的工具,有些戰略戰術的表述過于簡單片面,有時還夾雜著迷信觀念,這也是應當指出的。
后世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齊將孫臏”。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田單、趙奢、廉頗、李牧、王翦而已。
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孫臏。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孫臏亦位列其中。
歷史評價
魯仲連:“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
賈誼:“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司馬遷:“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語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孫子籌策龐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於被刑。吳起說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
劉向:“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亦滅其國。”
班固:“當時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擒敵立勝,垂著篇籍。”“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于前,而國滅亡于后。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顏師古注:孫武、孫臏、吳起、商秧、白起也。”
孔融:“不能止人遂為非也,適足絕人還為善耳。雖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孫臏,冤如巷伯,才如史遷,達如子政,一離刀鋸,沒世不齒。”
葛洪:“孫臏思騁其秘略,而司馬刖之。”
司馬貞:“其孫臏腳,籌策龐涓。”
周曇:“曾嫌勝己害賢人,鉆火明知速自焚。斷足爾能行不足,逢君誰肯不酬君。”
曾鞏:“戰國之游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于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
《十七史百將傳》:“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于此樹之下!’于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樹下,見白書乃鉆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孺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徐鈞:“百年家學妙兵機,知彼猶憐己未知。絕愛奇功成砍樹,何緣衛足不知葵。”
陳元靚:“孫子知兵,翻為盜憎。臏足口行冤,坐籌運能。救趙存韓,軍振威棱。削諸丑類,夫差馬陵。功鏤鼎彝,書揆緘藤。龍豹之韜,何愧典刑。”
《幼學瓊林》:“孫臏吳起,將略堪夸;穰苴尉繚,兵機莫測。”
黃道周:“孫臏學藝,才高被忌。刖足致傷,黥刑使廢。誰知載歸,反為齊利。救趙趨梁,已奪其氣。減灶誘之,自奔速斃。萬弩馬陵,豈容回避。豎子成名,是誰之意?”
毛澤東:“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
軼事典故
田忌賽馬
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作為賭注。孫臏發現比賽的馬腳力都差不多,可分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議田忌加大賭注,并且向他保證必能取勝。孫臏在“田忌賽馬”故事中所采用的方法,被視為“策對論”的最早運用。
行業祖神
孫臏是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軍事家,以“孫臏賽馬”和“圍魏救趙”聞名全國,特別是他和同學龐涓之間的恩怨糾葛,更因為《孫龐斗智演義》的流傳而為老百姓所津津樂道,有五個行業尊孫臏為祖神。
第一是制靴業、制鞋業神。
傳說孫臏被龐涓暗害后,為保護被削去髕骨的傷腿,用獸皮制成有史以來第一雙過膝皮靴,后世的靴匠于是把孫臏尊為制靴業神。
還有一個傳說是孫臏一日下山,遇上一個被毒蛇咬傷的樵夫。為了不讓蛇毒攻心,孫臏一劍把樵夫的雙腳砍了。樵夫一見腳沒了,很不愿意。孫臏于是把自己的雙腳砍下來,安在樵夫身上。孫臏沒腳了,叫樵夫把鞋脫下來安在自己腳上。樵夫忘了問孫臏的大名和住處,回到家被妻子、孩子埋怨。樵夫的妻子說:“為了報答恩人,我們多做幾雙鞋子送去,免得他鞋磨破了又要受罪。”于是樵夫拿著鞋子到處打聽。后來,樵夫找不到孫臏,就把鞋子送給人們穿,以此來了卻自己的感恩之情。樵夫夫妻倆一直不停地做鞋、送鞋,天長日久穿了他家做的鞋的人常送些錢糧來,然后有人在他們的影響下也幫著為別人做鞋,于是鞋匠這一行當就興起來了。后來,鞋匠們知道了孫臏救樵夫的事,就把他敬奉為鞋匠的祖神,稱孫祖、孫臏老師、孫臏神師、孫臏真人。鞋匠們一般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師,感謝祖師傳藝后代。鞋匠的徒弟們在祭祀祖師后,向師傅獻鞋,請求師傅指點。舊時北京鞋靴業者還在正月二十八在前門外同興堂飯莊,舉行祭祀孫臏的活動和宴會。
第二是皮革業神。
傳說孫臏被龐涓挖膝之后,只好跪步行走,這樣要用皮張裹纏膝部。因為帶毛的原皮非常硬,磨得膝部非常疼,他就將皮子去毛并使其柔軟,用起來舒服,縫制也方便。從此便出現了皮革業,而孫臏也成了這個行業的始祖。舊時每年農歷九月十三日,南京的皮匠們都要聚會為孫臏祖師爺舉行祭祀活動;今云南麗江古城附近束河古鎮的“三圣宮”樓閣,仍還供奉著皮匠祖師孫臏的塑像。
第三是燒炭業神。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年冬天,鬼谷子命令兩個徒弟孫臏、龐涓去找“無煙柴”。孫臏決心一定要找到“無煙柴”,而龐涓卻為人十分狡詐,借故不去找。孫臏找了好多天沒找到,忽然飛來一群烏鴉,一邊飛,一邊“哇喲”、“哇喲”地叫著。孫臏一聽,“哇喲”、“哇喲”不就是“挖窯燒炭”嗎?于是他挖了個土窯,又在山上砍了一些木頭砍成一段一段的,裝入窯中。點火后,幾天功夫,就把一窯木炭燒成了。他用火點燃一試,果然沒煙。“無煙柴”找到了。鬼谷子對孫臏十分滿意,而龐涓對孫臏也就更加忌恨了。從此,人們把孫臏尊為燒炭業的祖神。
第四,豆腐業神。
傳說鬼谷子為考驗孫臏、龐涓,假裝生了病。孫臏為讓老師吃點有營養的東西,就磨了豆漿。正巧他晾的鹽,被露水化成鹽水流進了豆漿,豆漿就成了豆腐(還有一個傳說是龐涓往豆漿里灑了泡尿)。鬼谷子吃完豆腐后,夸獎了孫臏,要求孫臏再做點。龐涓十分嫉妒孫臏,偷偷的往鹽水里加了點石膏水,沒想到也成了豆腐。從此以后,人們就把孫臏和龐涓供奉為豆腐業的祖師爺和保護神。
第五是泥塑業神。
無錫惠山泥塑從業者,從很早就供奉孫臏為本行業祖神。傳說孫臏曾流落吳地以做泥人為生;后來孫臏出任齊國軍師,以泥人、泥馬布陣,破了龐涓的“五雷陣”。再后來,惠山人把孫臏捏泥人的技藝繼承了下來,從此惠山泥人聲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