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程導讀
我們總是強調文化與精神的偉大,卻常常忽視科技對文明的塑造力。科技,猶如一股能夠產生疊加式收益的進步力量,深刻地改變著社會文化。
在我們的文明體系中,鮮少有事物能像科技一樣,以其自身發展的軌跡,如此全面且深入地映照出歷史的過往、當下與未來。理解科技,不只是我們審視自身文明的第一步,更是理解社會及我們自身的方法。從科技史視角串連歷史,能夠揭示科技與文明之間的復雜關系,洞悉科技發展的演進邏輯與文明變遷的內在規律。
從科技史看人類文明,會發現人類文明史本質上就是一部科技發展史。科技,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全方位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還深刻塑造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古人與我們同處一片自然天地,他們在其中探索、發現、創新與創造。古代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之間所呈現出的規律,是極為寶貴的智慧財富,為我們當下的理性思考提供了重要依據。
從科技史看中國,能清晰看到中西方因地理環境與觀念的差異,在文明演進歷程中各自走出獨特路徑,催生出不同的科學體系與技術力量。古老的中華文明,憑借自身獨特發展脈絡,孕育出技術型、經驗型與實用型兼備的科學技術體系。這一體系不僅支撐傳統中國社會形成,還潛移默化地為近代歐洲社會發展及近代科學誕生,提供了間接而關鍵的助力。
當今中國,已成為科技時代的重要參與者。重新審視科技史,對我們全面認知中華文明,化解發展中的矛盾與困惑大有裨益,也深刻影響著我們對中國未來科技的看法。
2、研修綱要
考古學領域不斷涌現的新發現,為中國科技與社會發展的解讀帶來全新視角。北京大學科技歷史文化考古班,匯聚北大、清華、中科院知名教授與權威專家,將考古成果與文獻資料深度融合,聚焦熱點問題,重構中國古代科技的理解框架。
研修班將從考古學、科技史、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環境學、地理學等多元視角,深入分析中國古代科技思想的特征,揭示重大發明創造成功背后的深層原因。系統闡述中國古代科技的起源、發展與轉變,剖析其精神內核與方法論,展現科技如何推動社會的進步與文明的發展……
通過深度剖析,研究歷史上科技產生與大規模應用的文化土壤,從思維方式、社會秩序、心理乃至審美等多個維度,還原中國古代科技全貌,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清科技的本質,找到人類進步所共通的規律。
3、項目來源
批準單位:北京大學
承辦單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審批編號:北大培訓20240179號
官微查證:“北大考古學堂”微信公眾號
4、課程體系
第一模塊|百年北大考古與科技歷史新認知
01新發現與新歷史:考古重塑的科技觀念
02用科技之鑰打開歷史之門
03世界文明視野下的科技史
第二模塊|科技創新成就人類社會發展
01石器演變: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石
02動植物資源利用與人口發展
03環境因素與文明的成因
04農業起源對中西方早期文明的影響
05陶器時代的中西方科技
06冶金技術與中華文明的形成
07手工業塑造了“何以中國”
第三模塊|手鏟下的科技中國:技術發明、傳播與社會進步
01中國古代物理
02中國古代天文數學與祭祀
03風水:中國古代環境觀及人地關系
04古代星占學
05動植物馴化與古代農業進程
06國之大寶:古代鹽業生產管理
07錦繡中華:古代紡織技術
08古代煉金術中的科學
09古代材料科技的高峰:中國古代陶瓷
10大型建筑工程技術與管理
11中國古代軍事技術的演化
12古代水利工程建設
13交通運輸:航海、造船、導航與路網建設
第四模塊|古代醫學與健康
01遺址中的健康與疾病
02古代醫學和醫技發展
03從《黃帝內經》解讀中華文明與中醫文化
04古DNA研究:東亞族群基因演化與致病機制
第五模塊|中西方科學思想
01中國古代科技的創造性思維
02《周易》“象數”之學與科學
03中國古代宇宙理論及其文化影響
04西方科學精神的本質和起源
05古希臘科學哲學
06科技、人文與東西方社會文化
07中國文化傳統與未來科技
第六模塊|中西方科技交流
01東西方科技交流
02古代冶金技術和貿易中的區域交互
03古代玻璃工藝與域外文化的交流互鑒
04東方科技的西方影響
05近代科技文明興起與發展
06傳統科學到現代科學的轉型
第七模塊|“李約瑟之問”的考古學探討
圍繞“李約瑟之問”及科技社會熱點議題,立足考古學視角,融合科技史研究方法,開展高水平的討論式教學。
01為什么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在把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于人的實際需要方面,中國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
02為什么現代科學沒有在中國文明中發展,而只在歐洲率先發展出來?
03中華文明為什么能夠經久不衰,科技在其中究竟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
04古代文明中科技知識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其中的思維方式有怎樣的特點?
第八模塊|田野教學:科技文明的歷史現場
權威專家帶隊,對重要科技遺址展開科學考察,探究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脈絡和成就,以及其在國家形成、社會發展、思想建構中的作用。
【田野教學一】晉南地區科技文明與中華的騰飛
01陶寺科技:天文歷法、都城規劃與青銅鑄造
02晉國墓地的秘密:礦產資源與技術的交流
03古建筑的天人關系:選材、規劃與工程組織
04生計關鍵:古代鹽業生產與國家管理
05黃河水利交通、農業灌溉
【田野教學二】洛陽盆地的人地關系
01古代環境、氣候與文明演化
02二里頭的自然科學成就與夏文明
03二里頭的生產制造業
04河道變遷、城市水利與中原農耕文明
05大型石窟寺的選址、開鑿和工程建設
06城市路網建設與都城管理
【田野教學三】景德鎮元明清制瓷產業鏈
01瓷業布局和城市發展
02陶瓷貿易與多元信仰的交融
03何以瓷都:古代瓷器技術、貿易、資源管理
05導師團隊
研修班邀請了科技史、考古學領域最權威、最適配的專家聯袂授課,包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權威專家和知名學者。因篇幅有限,不在此對授課導師一一羅列,詳情歡迎來電或微信咨詢。
張弛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執行專家組組長,中國考古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考古文博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吳小紅
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八屆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考古學會考古年代學專委會主任。國家教育部考古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考古年代學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
陳建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金屬史專委會副主任,中國錢幣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冶金史大會執委會委員
曲安京
西北大學數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院長,史學部執行主任。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第七屆、第八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科學技術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第九屆、第十屆中國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中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國際數學史學會執委會委員
吳國盛
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籌)館長。中國科技史學會科技史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科學儀器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
潛偉
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專家
袁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科技考古中心原主任。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原院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組成員,國際動物考古學會理事
徐怡濤
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兩宋建筑史料編年研究首席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科基金評審專家,中國考古學會建筑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秦嶺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外國考古教研室主任,第八屆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委會副主任
唐曉峰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技史學會地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鄧振華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長聘副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博雅青年學者,2020年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
吳增定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獲得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北京大學“十佳教師”
張海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長聘副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考古學會數字考古專委會副主任
李鋒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長聘副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理學博士,德國圖賓根大學博士后(洪堡學者)。中國考古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委員,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Reports、《人類學學報》編委
6、研修安排
【開學時間】2025年8月
【課程安排】學制1年,共計7次課;2個月授課1次,每次3天
【授課地點】北大燕園
【踏查地點】山西、河南、江西
實際課程內容及課程安排,以各階段課程通知為準。
7、招生對象
希望系統梳理科技歷史文化背景和脈絡的研習者;
從事科技、工程、規劃、設計、管理等領域相關從業者;
希望拓寬文明視野、豐富科技思維、增強創新信念的終身學習者。招生限額30人。
8、入學申請
【報名申請】填寫《報名表》發送至郵箱:
【審核繳費】報名材料提交學院,審核通過后,發放《繳費通知書》;學員收到《繳費通知書》,按期繳費至北大賬戶;
【錄取入學】繳費完畢后,發放《錄取通知書》;憑《錄取通知書》,按規定日期報到入學。
9、結業證書
完成規定課程學習并考核通過者,北京大學將頒發結業證書,證書統一編號,該證書納入北京大學非學歷教學學籍管理系統,北京大學官網查詢驗證。
10、咨詢方式
【報名咨詢】宋老師15510009980(同微信)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