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建筑業名聞遐邇的上海市機械施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機施),是上海建工集團麾下的核心企業,是我國現代化大型綜合機械化施工的專業單位,綜合實力居行業前列。在該公司60華誕前夕,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志宏接受了建筑時報記者采訪。
記者:再過幾天,上海機施就要迎來60歲華誕。首先想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上海機施的昨天。
李志宏:上海機施創業發軔,時間要追溯到66年前。1952年8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在此背景下,華東建筑管理局隨即成立,不久更名為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為了集中當時僅有的管理機械設備、技術人員,集中優勢兵力打攻堅戰,上海市建筑工程局設立了機具供應站——那便是上海機施的前身。1958年9月1日,上海市機械施工公司正式成立。
回顧60年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可以說是艱苦的初創階段,時間跨度上,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1958年至1978年。這個階段是機施集團結構安裝技術的發展時期,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沉淀,為現在的鋼結構核心技術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這個階段,我們的施工方式也邁開了從手工作業向工業化、機械化發展的步伐,自身的施工技術和實力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第二個階段,可以說是專業大發展的階段,時間跨度上,從1978年改革開放一直到新世紀。在1978年,機施與鑿井公司合并,豐富了公司的專業結構,形成了吊裝、打樁、土方、鑿井、機修、深井六大專業。隨著市場化、上海城市建設以及浦東開發開放等契機,公司的技術開發和專業發展齊頭并進(開發了鋼結構吊裝、鉆孔灌注樁、盾構法施工等新技術),到2000年左右,通過20年的發展,基本形成了鋼結構、軌道交通和地基基礎三大專業的格局。
第三個階段,可以說是轉型發展的階段,時間上,從2000年至今。在這個階段一方面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開始建立,開始有董事會、戰略管理等新的概念。到2005年,在建工集團的支持下,公司董事會提出專業總承包經營戰略,從此邁入了跨越式發展的階段,成為公司歷史上發展最快的一個時期,發展規模和質量都有了顯著提升。
記者:60年創業史中,上海機施哪個時期讓你印象深刻?上海機施當下的發展情況如何?
李志宏:每個時期都有各自的歷史背景,也都有各自的閃光點。目前國內最高的建筑(632米上海中心)、最高的塔桅結構(600米廣州塔)、上海浦西的最高樓(白玉蘭廣場)、上海所有軌道交通線路、東方明珠電視塔、國家大劇院、上海鐵路南站、世博會一軸四館、浦東國際機場、虹橋樞紐、港珠澳大橋旅檢大樓、國家會展中心(現在配合進博會實施的改建工程)……這些代表作品,見證了城市的發展,也見證了上海機施的成長。
如果僅從經營規模來看,最近十三年,是機施發展極為快速的一個時期。在專業總承包經營戰略下,公司訂單規模增長10倍,注冊資本和總資產均大幅增長。鋼結構板塊,“兩個一體化”得到了深入推進,開始做產業了,通過產業鏈延伸,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格局。大市政與地下工程領域,在軌道交通施工總承包、深耕長三角、地下空間開發等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機械化施工的裝備力量也得到了提高。
記者:上海機施目前主營業務是什么?營業規模怎樣?
李志宏:公司擁有兩大專業板塊:一個是鋼結構板塊、另一個是大市政與地下工程板塊。兩大專業板塊的項目占到公司營業總額的九成以上。作為一家專業公司,我們的技術含量較高。我們立足于市場,手中必須有“金剛鉆”。我們經過60年的積淀,擁有一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核心技術。
記者:您剛提到上海機施擁有兩大專業板塊,能和我們展開聊聊嗎?
李志宏:好的。很多人提到上海機施,第一反應是“吊裝英雄隊”。從上海機施在全國范圍承建的標志性建筑、一流裝備與技術水平及社會知名度、社會影響力等視角綜合分析看,上海機施無疑處在同行業“領跑”的位置。其實除了在鋼結構施工領域赫赫有名,我們也正在往鋼結構“兩個一體化”方向發展。
“十三五”初期,建工集團掛牌成立鋼結構產業化基地,這座大型現代化鋼結構產業化制作基地,占地488畝,總面積10萬平方米,設計年產鋼結構15萬噸。鋼結構基地的建立,對上海機施在鋼結構市場的拓展產生了極大的支撐和推動作用。
上海機施如虎添翼,鋼結構“兩個一體化”,即:設計、制作、吊裝一體化,鋼結構、幕墻、屋面一體化,基本形成。2016年,我們取得幕墻最高資質。隨后,我們接連拿下了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衛星廳工程、和輝光電工程、港珠澳大橋、澳門口岸等多項大型鋼結構工程,使鋼結構全產業鏈趨于成熟。除鋼結構外,我們的另一個專業板塊是大市政與地下空間板塊。
在大市政領域,過去高架道路建設大都是現澆,現在我們依托海門基地,開始走向以鋼結構、裝配化為主,這在綠色、環保方面,是一場革命。
在地下空間板塊,我們在軟土地基施工領域優勢明顯,是一流的。我們與上海市政總院聯合成立地下工程公司,與上游設計院的緊密合作打開了新的經營空間,逐步形成了設計施工一體化聯動服務的能力。作為行業先鋒,在產業發展的進程中,成功實施了金蟬脫殼、水中進洞、逆作法施工、裝配式建筑等專業工藝,我們自主創新研發國內首臺超大截面矩形盾構,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經過60年發展,尤其是2005年后13年的持續、快速、穩定的發展,上海機施已由過去單純的工序性分包企業,發展為擁有多項核心技術,以裝備密集、技術密集為特色,以總承包、總集成為方向的現代施工企業、現代高新技術企業。
記者:近年來上海機施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方面的卓著成就有目共睹,主要有哪些做法和經驗?
李志宏:作為專家型企業,我們所擁有的核心施工技術,以及專業人才始終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的主要做法和經驗是:
其一,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目標。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我公司準確把握市場脈搏,研制了第一代摩擦性鉆孔灌注樁,為上海城區改造提供了一種環保適用的樁基形式,也為公司開發了一項全新的業務,成為公司主要業務板塊之一。
其二,以“超前儲備,不斷創新”為發展戰略。比如:我們從2000年年初就開始了地下通道非開挖施工技術的探索和研發,首創了可置換管幕的箱涵頂進工藝—箱涵全斷面雙重置換工藝,研發了相應的小直徑矩形頂管機及配套設備,并于2010年底在上海金山鐵路改建工程中首次應用獲得成功。實現了國內首次在運營鐵路線下進行不架設便梁的下立交通道箱涵頂進施工,施工過程無需火車停運、不影響既有鐵路運營,開創了國內運營鐵路線下立交通道箱涵頂進施工的新紀元。
其三,以現有的先進技術為基礎,以自主創新和綜合集成為主要手段,努力形成領先于行業和地區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上海機施通過多年的自主創新,結合重大工程建設,研發土木工程機械化施工技術和專用設備,在大跨度及空間鋼結構施工、超高層及高聳鋼結構施工、特殊交通工程施工、異形截面地下通道及復雜條件下隧道施工、特種樁基和地下連續墻施工,以及施工專用設備研制等六個方面,形成了21項企業核心技術,創新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為國際領先。
其四,堅持以企業為主體,走在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在上海中心幕墻支撐體系支座優化及國產化研發過程中,公司以企業技術中心及其中試基地為基本力量,匯聚國內頂尖專家、借助社會各方一流技術力量,歷經一年的時間,攻克諸多世界級難題。
其五,注重科技開發與業務開發的緊密結合,努力實現新技術、新工藝的產業化。例如上海中心施工過程中,我們創新制定了基于BIM的鋼結構幕墻深化設計、工廠加工、現場實施一體化的施工方案。該技術的成功研發與應用,開創了BIM技術在超高建筑施工中研發與應用的先河,奠定了上海機施在建筑信息化領域的領先地位。
其六,注重創新體制和機制建設,注重人才隊伍和創新文化建設。我們通過“科技興企”和“人才強企”兩大戰略,建立了技術中心、工程研究院、中試基地、產業化基地、技術分中心等一批科技創新的平臺,建立了覆蓋全員的職業發展晉升通道。從平臺和制度上,為創新驅動和人才支撐提供了重要的力量源泉。培育了一大批專業領軍人才、勞模工匠、技能大師和科研骨干,提升了隊伍的素質。首批“上海工匠”中,我們公司就有兩人入選。
記者:展望未來,上海機施未來改革與發展的宏觀思路是什么?
李志宏:我們始終致力于打造“全國領先的專家型現代化施工企業”,這是我們的企業愿景。宏觀思路上,抓好兩件事,一個是戰略、另一個是文化。
戰略上,我們將嚴格貫徹落實建工集團“三全”戰略,也就是全國化發展、全產業鏈協同聯動、全生命周期服務商轉型。通過“三全”(“全國化發展、全產業鏈協同聯動、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務商”)戰略理念的引領,不斷打造我們專家型企業的專家型品牌。
文化方面,我們要注重企業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宣傳好“三大文化基因”(“執行力”基因、“誠信”基因、“工匠”基因),讓已形成的誠信、創新、特別能戰斗等優秀文化更好地發揚下去。同時,還要根據新時代新要求,確定文化建設的新方向新目標。
記者:兩大產業鏈拓展的“路線圖”是否可以略作介紹?
李志宏:面向未來,我們依然將立足于專業施工技術的前沿。
鋼結構板塊,全國化布局,全面支持建工集團的國內市場發展;市政和地下工程板塊,立足長三角和中原地區,以項目帶動城市經營。我們還將圍繞主要產業,推進“縱向一體化”的專業總承包,堅持鋼結構“兩個一體化”和大市政、地下工程的集成發展。鞏固專業發展優勢,把鋼結構制作、幕墻、地下空間開發作為產業拓展的重點,成為專業細分市場的領先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