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勘察行業知名企業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迎來了60周年華誕同時成立集團并更名。在此之際,董事長陳麗蓉接受了專訪,介紹了對集團發展未來的思考。
記者:陳董,在公司60周年之際,更名并成立集團,這意味著企業發展又站上了新臺階,能談談更名和集團化的背景嗎?
陳麗蓉:回顧上勘院的發展歷史,有過多次更名,每一次更名其實都是一個新的起點。從建筑工程部綜合勘察院華東分院、上海勘察院、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上海巖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到現在的上海勘察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我們從體制、機制到業務模式進行的一次次大的轉型。盡管如此,概括而言,60年來我們的主業一直是以巖土工程勘察與咨詢相關技術服務為特色,是專、特、精的企業。持久的專注使我們形成了在巖土工程行業內領先的專業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優勢,我們一直以此形成差異化服務。但是近些年來行業環境和市場背景都在不斷發展和變化,游戲規則也發生了變化。國務院、住建部近兩年來發了多個文件推廣全過程工程咨詢、EPC工程總承包以及項目投資PPP建設模式等,這類模式更有利于規模大、專業全、能力綜合的企業。所以成立上勘集團并更名,是公司應對瞬息萬變行業環境與市場形勢后的睿智選擇,通過業務領域深耕拓展、品牌內涵延伸再塑,進一步融合優勢服務內容,加強業務鏈上的資源整合,向有特色的全過程工程咨詢轉型發展。
記者:公司名稱從“巖土工程”改為“勘察設計”是服務內容有了拓展,成立集團可以整合專業公司和分、子公司的力量,目的在于提供全過程咨詢服務,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嗎?
陳麗蓉:是的。上勘院多年來業務領域不斷拓展,服務內容已不僅僅在巖土工程方面,還有更多板塊的業務,“勘察設計”有著更為廣泛的涵蓋面。在咨詢業務方面,我們有巖土工程咨詢、建筑設計、工程監理、造價咨詢、招標代理、項目管理,把這些服務內容整合之后,我們希望向有特色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業務轉型發展。
“有特色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是指專注于巖土工程專業化領域的全過程。比如在地基基礎處理、填海造地、環境巖土、既有建筑改造等領域的全過程,整合我們現有的資源可以實現一體化服務。過去下屬子公司各自分頭運作,成立集團之后將加強業務鏈上的整合,提升公司的綜合服務能力,更好地為業主提供全過程咨詢服務。
記者:在某一個專業領域的“全過程咨詢”,既保持了專的特色,又做到了一體化,也算是一種模式創新吧?
陳麗蓉:在業內,絕大多數勘察單位都選擇向工程公司方向發展,就是以地基基礎施工為主。但是上勘院選擇了專注巖土工程咨詢服務的發展之路。我們多年來在巖土工程服務與咨詢方面形成的三大方面技術優勢:一是超高層建筑的巖土工程勘察與咨詢;二是軌道交通建設期巖土工程勘察、測量、監測與運營期的監護測量;三是水土污染調查、評估與治理的環境巖土工程服務。在這三方面,上勘院與同行相比有著一定的技術領先性,因此希望能在這些專業領域成為業主的全過程咨詢服務商。
記者: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選擇?在目前的背景下如何走通這條路?
陳麗蓉:傳統的勘察設計單位是以技術為立足點的。我們多年來形成了自己的技術優勢,有較強的技術自信,并且認為在當下和未來依靠科技創新驅動是可以立足市場的。多年以來,我們緊跟行業發展需要,20年前開始研究在數百米軟土中建設超高層的巖土工程世界級難題,15年前顧國榮大師帶領團隊首創了巖土工程一體化顧問新模式,10年前開始的軌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監護測量新技術、環境巖土工程新技術以及既有建筑檢測與加固改造等幾大方向上的持續技術攻關和創新,分別在房地產的黃金期、軌道交通的建設熱潮期給予了我們相應的市場回報,而在未來的“存量時代”和“智慧運營”階段,也將給予相應的回報。
早在十年前我們就開始在傳統建設市場之外布局運營市場。以軌道交通全生命周期一體化技術來講,在8年前的建設熱潮期,大家都聚焦建設的時候,我們就開始關注軌交運營監護測量等新技術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研制了基于遠程監控的移動三維激光掃描機器人,結合自主研發的數據采集和處理軟件,實現了對運營中的地鐵隧道結構變形的高精度監測和分析,成為該領域的領先者。目前已在上海廣泛推廣使用,在南京、青島、杭州、佛山等城市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而且隨著地鐵從建設高峰期轉入常態運營期,隨著運營里程和時間的推進,監測需求會不斷加大,業務量也會成倍數增長。
再比如環境巖土工程技術服務,從10年前開始投入研發,初步形成了污染土快速診斷、水土聯合修復等新技術。目前在推進城市更新中的黑臭河道改造、農村雨污水處理等業務。另外我們成立了既有建筑改造中心,把房檢、建筑設計、施工等分、子公司的業務鏈整合起來,希望在這方面有進一步發展。
記者:在集團掛牌的同時,上勘院與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聯合成立了“地下空間風險研究中心”,請問這個中心成立的意義是什么?
陳麗蓉: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旨在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發揮核心支撐作用。我們60年的耕耘主要聚焦在工程的地下部分,地下工程的風險較上部工程的風險要大很多,所以我們企業一直聚焦地下工程風險管控方面的技術研發與工程實踐,已形成人才梯隊。我們這次與同濟合作成立“地下空間風險研究中心”,目的發揮各自優勢,針對地下空間向深層和水平網絡拓展發展的趨勢,從技術、管理、人才培養、政策建言等方面,充分應用已有研究成果和工程經驗,并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風險辨識、控制及應對措施等方面采用“產、學、研、用”的一體化研發模式,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的風險防控提供“高效、智能、可靠”的解決方案。
記者:那集團化之后,是否考慮通過謀求上市或兼并、收購等資本運作的方式以做到快速增長?
陳麗蓉:上市是個熱點話題,也是當下很多勘察設計企業在考慮的問題,我們也在思考和研究。2003年公司改企建制以來,不斷探索體制機制的創新改革,激發了企業持續發展的活力和市場開拓的動力,為員工提供了更加開闊和開放的自我實現的平臺。上市是一個長期的工作,而且對于以技術為長項的公司以及以技術立命的管理層來講,資本運作是另一套知識體系和發展模式。長期以來我們都是以技術的思維來發展企業,所以在這方面未來我們需要積極探索,尋求更多元的發展,這對我們管理層是新的課題和新的挑戰。
記者:謝謝陳董,我們會持續關注上勘集團的發展,相信會為勘察巖土企業提供一個好的樣板和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