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云,非物質文化遺產蘭陵繩編第五代傳承人?,F為山東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山東弘正傳統文化研究院會員,蘭陵縣鄉土藝術人才,臨沂市鄉土藝術人才,2017山東省工藝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學員,2019年榮獲兩岸四地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風云人物。
中國結是一種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中華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面。它原本是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后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國時代的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至清朝中國結才真正成為了盛傳于民間的藝術。
當代多用來裝飾室內、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因為其外觀對稱精致,可以代表中國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蘭陵繩編是在中國結的基礎上創新,讓傳統的手工藝走進現代生活,讓繩編藝術更具有實用性。
蘭陵繩編雖然來自于中國結,但是卻和中國結的觀賞略有不同,它們不僅實用性大大地提高了,還讓藝術品更加貼近于生活。
“結”字充滿和諧情感,無論是結合、結交、結緣、團結,還是結發夫妻,永結同心,“結”給人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手工編織溫馨的美感“結”與“吉”諧音,“吉”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手工藝品加工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于吉的范疇?!凹本褪侨祟愑篮愕淖非笾黝},“繩結”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民間技藝也就自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在2017年趙福云從浙江回鄉山東臨沂蘭陵縣,帶領家鄉婦女、無業人員從事編織拖鞋,手鏈。繩文化,是她們家族的傳承,由于受到老一輩做衣服的影響,她自幼學習紐扣,徒手編盤長結,中國結。多年來從事中國結教學研發、創新、編制的工作。
經過她多年不斷地市場調查,中國結普遍發展,現創新繩文化立體編,主要開發并研究了繩編立體編制,旗袍紐扣;擅長于將傳統結與現代相互結合,研發旅游文創商品。
趙福云多年來赴北京、上海、云南、浙江、江蘇、河南、安徽等全國各省市傳播教學蘭陵繩編手工藝,參加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作品暢銷海內外。
趙福云在山東多地并多次去教學,展示——蘭陵繩編,濟南,臨沂,沂南,青島,煙臺,濟寧,蘭陵,各文化館,景區,圖書館,茶館,各社區進行弘揚傳統文化。
參與多地非遺小鎮建設,負責非遺教學事項,2014年開始在網絡中策劃演出《手藝音樂會》將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樂器,音樂相互結合,在網絡騰訊視頻,優酷視頻,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各網站宣傳,弘揚山東非遺——蘭陵繩編。
繩編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在未來的日子里,趙福云將以繩做結,以編織夢,讓蘭陵繩結與中國古老非遺文化相結合,向世界傳遞和諧與喜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