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君,1963年生,號泉石,淮南市人。現為世界收藏家協會中國收藏家協會理事、安徽收藏會秘書長、《中華人物》雜志社特約記者、《鑒石》導報安徽淮南市聯絡部主任、安徽省保護與發展傳統工藝促進會會員、安徽淮南子研究會會員、淮南市作協、攝協、民協、石協以及淮南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等。
在淮南舜耕山風景區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梅園,而如今梅園又新增了一個新的景點——梅亭,來到梅園欣賞和拍攝梅花的時候,無意間可能會把刻有梅亭字樣的觀賞石拍入鏡頭之中。這“梅亭”線刻的作者就出自鏡筆齋齋主:張華君之手。
線刻是一種古老的雕刻技藝,是用工具在石、木、金屬、貝殼、陶瓷等硬質器物上以線條是形式刻畫圖形的工藝。可以分為陰線刻和陽線刻兩種。
“線刻最忌油與灰塵。隨墨之,日久必蒙垢污。在日常擺放中,可用四桌盒,如博古架,書櫥。如時期長久,可用干凈牙刷遠行刷回文,使其刀痕如新,味古色韻。閑暇欣賞之余有種‘勝日尋芳去,高懷覓句回’之感。”張華君這樣說道。
張華君不僅線刻技藝嫻熟無比,還對拓印技藝十分精通。拓印是對雕刻的或石刻的表面的手工復制品,其方法是將一張紙緊緊覆蓋在作品上,用黑色或彩色材料拓印。拓印被廣泛用于復制各種文化時代的多種浮雕;復制石刻圖案,特別是古代中國和其他亞洲文化的石刻。藝人們將拓印技術視為創作的過程,他們為拓本上色,并添上或改動原來的線條。
對于線刻、拓印作品,張華君有著自己的理解。在收藏玩賞中對線刻、拓印作品科學的保養可以延續書畫藝術的生命。當一方線刻、拓印作品尊奉到手中,不要用手直接撫摸其上圖文,因其線條極小,手上油膩灰塵使其蒙塵,影響欣賞效果,可用手輕拿作品沒有用文之處。
早在2003年,經過多年積淀,在中國首屆少兒藝術節工藝美術產品展上,鏡筆齋主的壽山石雕榮獲優秀獎;2004年,第十一屆中國豆腐文化節海峽兩岸工藝美術精品展上,其壽山石雕獲參展榮譽證書,并榮獲精品獎;2005年,第十三屆中國豆腐文化節皖西北旅游工藝品精品展,鏡筆的線刻石藝名列參展榜首。同年其策劃主創的《淮南十景》線刻看盤被淮南市旅游局收藏,并授牌列為淮南旅游特色產品。
2006年,人民日報社、中國新聞出版報等六家單位主辦的“新世紀之聲”征評活動,則授予了鏡筆(華君):全國愛我中華,共創和諧文化人民工作者稱號;2007年,鏡筆的“熊貓晶晶”石藝藏品入選入編《迎奧運—中國藏石名家經典》;2008年,由人民政協報、中國文化報、全國工商聯舉辦的“和諧中國”全國征文中,鏡筆的參賽作品榮獲金獎。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未來,張華君將創作出更多的精美手工藝品,為中國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貢獻他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