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而丁橋,這座青弋江畔的皖南小鎮,便是宣紙的誕生地。“坑坑有紙槽,戶戶皆撈紙”,反映的就是丁橋小嶺宣紙制造的繁榮。
一般人都知道宣紙產于安徽宣城,但很少人知道涇縣小嶺是它主要產地之一。
小嶺素有“九嶺十三坑”之稱。嶺嶺有青檀,坑坑有泉水,山環水繞,具有得天獨厚的宣紙生產環境。
宋紹定二年(1229),小嶺曹氏始祖曹大三率族人由南陵綠嶺虬川遷至小嶺,以造紙業為生計,逐步形成宣紙世家。今天我們要認識的這位傳承人,就是曹氏后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曹光華先生。
曹光華--宣紙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曹光華,男,漢族,1954年生,安徽涇縣人,宣紙制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曾任涇縣小嶺宣紙廠廠長,涇縣雙鹿宣紙有限公司董事長,現為涇縣雙鹿宣紙有限公司總經理、涇縣光華宣紙工藝廠廠長。2006年,他榮獲“第一屆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從原料工人到宣紙行業的代表
安徽涇縣小嶺是“宣紙之鄉”,這里出產的宣紙素有“紙壽千年,墨韻萬變”之美譽。小嶺曹氏是小嶺宣紙的主要傳承群體。宋末元初,曹大三率族人“由虬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徙十三宅,見此系山陬,田地稀少,無可耕種,因以蔡倫術為業,以維生計”,曹大三乃成為小嶺曹氏的始祖,也被認為是小嶺宣紙的重要開創人。曹光華就出生在小嶺曹氏家族,是曹大三直系后人。清嘉慶年間,曹光華的祖上曾創辦曹允源協記紙號,其祖父曹石甫于1937年創辦了涇縣東鄉的慈坑曹興泰號紙棚,以制作“魁星”牌宣紙聞名,其父曹湖生曾在上海、武漢、蘇州等地設有紙棧。曹光華6歲時生父去世,其繼父家也是宣紙世家,20世紀60年代,幼年的曹光華就給在小嶺宣紙原料社做燎草的繼父打下手,幫忙做一些簡單的工序,耳濡目染,漸漸地,他熟悉了宣紙原料制作的全部流程。
1970年,曹光華被招工到涇縣紅星宣紙廠學習造紙,不久后他又回到小嶺宣紙原料社繼續從事宣紙原料制作。1975年以后,他又經歷轉行,在1983年重回造紙行業,負責管理宣紙原料生產,統計原料工人每天的作業情況、產量、質量好壞以及工序等,那時他們主要是給紅星宣紙廠提供造紙原料。小嶺有九嶺十三坑,每個坑都有造紙作坊,每個坑都有造紙的原材料基地,用多少草、多少皮能造出多少紙,都有定量,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生產管理工作尤顯重要。由于自幼對宣紙原料生產的整個流程都很熟悉,所以這個工作對他來說得心應手。1985年,他成了小嶺宣紙廠的生產技術廠長,小嶺宣紙廠改制后,他又擔任了涇縣紅旗宣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及涇縣雙鹿宣紙有限公司總經理。他認為,“要想全面地了解這個企業的生產質量狀況,那必須要全面地去管理,要滲透到其中的每一個環節”。為此,他每天都深入車間,仔細檢查每一道工序。在他的帶領下,企業啟動了全面質量管理,制定了生產質量標準,包括原料質量標準、紙張質量標準、造紙核心材料消耗系數等,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紙張質量,而且節約了原料。
2006年曹光華創辦了涇縣光華宣紙工藝廠,并申請注冊了“曹光華”宣紙商標,同年他榮獲“第一屆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繼承傳統,發揚個性
曹光華非常注重對傳統宣紙工藝的挖潛、整理和開發,他按照傳統工藝研制傳統宣紙產品,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恢復“白鹿紙”的生產。歷史上,“白鹿紙”因選料考究,工藝精良從而備受推崇,成為明清時期宮廷御用紙品。“白鹿紙”為特凈皮,規格為一丈二尺,所以也稱“丈二宣”,代表了宣紙制作工藝的高水平。由于其制作難度大,工藝要求高,在當時也只有制紙世家曹恒源等幾家有能力制作,而且能編制白鹿簾的工匠也非常之少。20世紀后半葉“白鹿紙”曾一度絕跡。為了恢復這些技藝,曹光華帶領骨干師傅多方收集資料,拜訪老藝人,經過多次反復試驗,終于成功制作出了“白鹿”紙簾。新研制的白鹿紙,遵從原有的工藝技巧和選料要求,其紙質潔白如玉,纖維綿長厚重且富有韌性,撫之如蠶絲般潤滑,受墨則柔和細膩,紙的暗紋內隱著四大四小的八只奔騰的鹿,形成一幅優美的草原逐鹿圖。
曹光華認為,中國傳統書畫用紙是非常講究的,要達到紙與畫、與字的完美結合,就必須生產出適合不同書畫類型的宣紙。宣紙的制作工藝對紙影響很大,因此,造紙過程中,包括簾子制作的粗細,紙的吸水性、潤墨性,紙的強度、拉力,紙纖維的長度、均勻度,這一系列都要能滿足不同書畫要求,這樣才能出精品紙。
為此,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開發宣紙的個性化品種,他根據宣紙的用途,從材料工藝、紙簾、撈紙、打漿度等各個流程進行個性化定制,先后研制出多種簾紋的宣紙、各種工藝紀念紙和書畫名家專用宣紙。
會做紙,還要會識紙
優秀的造紙者,同時也必須是評紙的行家。曹光華說,從簡單的目測、手感、試水三個步驟,大致就可以判斷出紙的好壞。目測,就是用眼睛去看,看紙的白度是不是符合宣紙的要求。傳統的宣紙都是手工制作,它的白度不刺眼,不是白如雪,而是白如春云,微微發青。其次是手感,用手摸,感覺紙的手感、柔度、潤度怎么樣,好的紙摸起來要潤柔如玉,強度和韌性要剛柔相濟。
試水則是用手沾一點唾沫或者是水來判斷紙的滲化程度,向外延伸的洇水程度怎么樣。好品質的宣紙沾了水,水會從紙的中央慢慢向外面延伸,而不是一次性到底,到最后的時候帶有一個小圓圈,圓圈的底下會有一條透視的水線,這樣品質的紙,潤墨性、吸水性比較好。
在曹光華看來,宣紙是有自己的小個性的,如果使用不當,就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他說,宣紙與墨二者相得益彰,好的宣紙跑水不跑墨,而是要入墨三分。
所以,他認為,做紙一定要很系統地研究各種變化過程與關系,如纖維在靜態、動態當中的變化,與墨和水相遇后的變化,與筆摩擦中的變化等等,只有掌握了這種特性,才能把所有的各種特性的紙都做出來。
總結經驗,放眼未來
曹光華熱衷于對宣紙的傳承與傳播,他計劃整理出多種有關宣紙制作技藝的書籍。他認為,宣紙的可持續發展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傳承好傳統,無論是材料還是工藝,都不能打折扣;二是傳承中要不斷創新,能夠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三是要有產業政策、社會環境的配合支持。在他看來,宣紙制作適合小而精的工匠作坊,而不宜規模化量產,只有“不走捷徑”地專心制作,才能保證宣紙“千年不腐”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