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深厚中華韻味和情懷,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堅實基礎。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培育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而景寧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畬族自治縣,在少數民族非遺文化上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浙江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石榴籽·踐行團”來到景寧畬族自治縣,以非遺傳承、慈孝文化、抗疫勇士為三個核心關鍵詞,圍繞景寧非遺木偶戲傳承人吳少華的傳承故事開展活動。主要通過前期文獻資料查收梳理、走訪傳承人居住地、深度訪談、觀看學習木偶戲演出等形式,充分了解木偶戲傳承現狀及吳少華先生與非遺傳承和慈孝文化之間的深深聯結。同時利用新媒體技術記錄整合訪談內容,以青年大學生視角傳達吳少華先生執著、慈孝、無私的紅色精神與故事。
1975年出生的吳先生是麗水地區木偶戲協會秘書長,也是景寧當地木偶戲戲班最為年輕的一位手藝人。吳先生的父親張步紅在七十年代開始擔任大型木偶劇團的團長職務。1981年,張老作為浙江省唯一的代表前往北京,年僅六歲的吳少華對此感到十分自豪,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更是堅定了傳承木偶戲的決心,“從此喜歡上了,便一發不可收拾”。四年級時,他開始向父親學藝,掌握金壺、嗩吶、笛子、二胡等樂器,并在1992年以全縣音樂特長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師范學校。后雖因家庭困難被迫輟學,但對木偶戲的熱愛、傳承卻從未因此停歇。
吳先生談到,早年在六七十年代,有接近200多人從事木偶戲演出行業。但是隨著時代進步,走出山區和更多的職業選擇,真正要傳承木偶戲的人卻越來越少。為了父親的愿望和傳承非遺的決心,吳先生為此投入了大量心思和財力甚至因此負債。他參加演出不求費用、不辭辛苦,今年參演電影《牡丹花開》的吳先生不僅沒有要求片酬,還自掏腰包去補貼電影攝制,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喜歡上木偶戲。他說:“我父親的手藝這么好,我一定要把它傳承下去,展現給大家,還要讓你們年輕人也傳承下去,一個變四個,四個變二十個就變出來了”。
不管是傳承還是生活,吳先生的父親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可以我愿意用我的一切去換回我的父親”,吳先生紅著眼圈向學生們展示他為父親制作的厚厚的幾本家庭相冊。相冊封面他親筆寫著“小鴨、小熊、小貓都有自己的爸爸,我卻永遠地失去了我深愛的爸爸。爸爸!爸爸!爸爸……”。
吳先生說,作為家庭的一份子,我們應當關愛家人;作為社會的人,我們更要去承擔社會責任。結合廉政話題,他編寫包丞故事來警醒貪官污吏。疫情期間,以木偶戲的形式宣傳防疫。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吳先生義無反顧地擔任起小區的守門員,日夜不停歇,“只要我吳少華值班一天,我就保障我們小區的安全一天”。
吳少華無私、慈孝的品質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他的故事更是彰顯了當代傳承人堅毅、奉獻的紅色基因,對當代年輕人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無論是非遺傳承還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慈孝文化,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超越時空變遷的特殊情感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