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泉,明末徽州黟縣會昌鄉人。其父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藝,后與兒子張小泉在黟縣城邊開了個叫“張大隆”的剪刀鋪,因產品制作精良,經久耐用,博得遠近贊譽。張思家去世后,為謀求新的發展,張小泉舉家遷至杭州,在市井繁華、商賈云集的吳山北麓大井巷,搭棚設灶,開出剪號,招牌仍用“張大隆”。清康熙二年(1663年),為防別家冒用“張大隆”招牌出售剪刀,張小泉把招牌改用自己的名字“張小泉”。后來為了保護自己的牌子,其子張近高在張小泉三字之下,加上“近記”兩字,以便顧客識別。
世代傳承人秉承張小泉“良鋼精制”的祖訓和長期形成的特有的工匠精神。1912年,張小泉剪刀率先將鍍鎳拋光技術應用于剪刀防腐,開中國傳統民用剪表面防腐處理之先河。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包含試鋼、試鐵、嵌鋼、出頭、銼里口、銼外口、淬火、粗磨、細磨、檢驗、鑿花等七十二道工序。此前工匠制剪,都用全鐵鍛打,而張小泉首創鑲鋼鍛制技藝。他在剪刀的刃口處鑲上一層鋼,使其鋒利耐磨,更利裁體剪物;剪體仍用全鐵,則易于彎曲造型。把鋼的堅硬與鐵的相對柔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真正達到了剛柔相濟的絕妙效果。
據說乾隆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時,見到張小泉剪刀也買了一把,回宮試剪綢緞,果然鋒利,乾隆十分高興,說了句“好個張小泉”。此后,乾隆帝便責成浙江專為朝廷采辦貢品的織造衙門進貢“張小泉近記”剪刀為宮中用剪,又御筆親題“張小泉”三個字,賜予張小泉近記剪刀鋪。后來,乾隆皇帝親臨“張小泉”剪刀鋪的事情在民間傳播開來,從此,張小泉剪刀名聲大振,打出“張小泉”牌號做剪刀的,最多時曾達到86家,出現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滿街巷”的盛況。
張小泉剪刀曾在南洋勸業會、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等國際賽會上屢獲殊榮。在一次評比時,張小泉剪刀曾連續5次把50層白細布一剪剪斷,剪刀口完好無損,現場觀者拍手叫絕。自此,張小泉剪刀開始享譽國外,遠銷到南洋、歐美一帶。
張小泉及其歷代傳承人給人們留下的極為精湛的剪刀制作工藝,是一代又一代張小泉人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傳統張小泉剪刀鍛制工藝一直用到20世紀50年代末,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在七十二道工序的基礎上,借助機器生產,簡化成二十四道工序,大大提高了剪刀的產量和質量。而如今,張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產工序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工序最少的只需九道。
2006年,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