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明,現任太原市文化館班子成員,副研究館員;太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西省非遺評審專家,太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此前擔任太原市非遺中心主任多年。
拋開張建明的官方身份,在太原市乃至全省的非遺圈子中,他是大哥級的人物,有著很高的威望,非遺傳承人給的這個“大哥”稱謂雖有些江湖味道,但也體現了張建明接地氣、辦實事的做事風格,也體現了他為非遺傳承不遺余力鼓與呼的職業理想。
用心研究非遺
說起太原市以及山西省的非遺現狀、發展、特點以及未來的趨勢,張建明如數家珍,雙目放光,滔滔不絕?!胺沁z項目的十大類別,包括傳統音樂、民間文學、傳統戲曲、傳統體育、民俗等等太原市全部涵蓋??勺龅奈恼绿?,而如何做大、做強,做出太原獨有的特色是擺在每個非遺人面前的一道考題……”張建明打開了話匣子。
張建明把山西非遺資源的特點總結為禮樂相濟、藝術獨特;形神兼備、以文彰武;滋味俱全、別具一格三大特點。
“山西傳統戲曲、小調等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既有黃土高原的高亢,也有汾河浸潤的細膩。比如說鑼鼓的產生和發展,山西自古游牧和農耕結合地,從漢唐到明清逐漸形成了自己高亢激昂、委婉細膩的特點;再比如太原蓮花落就是一種特有的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
“形意拳、心意拳、撓羊賽、風火流星等為代表的傳統武術非遺項目是山西非遺的‘武’,說起‘文’就更多了,山西寺觀泥塑、寺觀壁畫、琉璃制作、碑拓、皮影、漆器、古琴、剪紙、熏醋,面塑,等等全方位涵蓋了衣食住行。”
“山西的面食、以清徐為代表的醋、羊湯、頭腦、元宵,八大碗等無不是有滋又有味,面食花樣品種的繁多,澆鹵的多樣,融入了豐富的文化元素,以至于一提山西,面食文化必不可少。同樣,醋、羊湯、頭腦、元宵無不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
用心扶持非遺
從2018年開始,張建明就定下了服務非遺項目這條工作主線,鑒于非遺項目傳承人的自我封閉意識、缺乏創新、缺乏場地、交流不夠等短板,張建明在上級領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醞釀打造了四級非遺產業模式,即近距離文化生態修復性保護基地,如小窯頭非遺小鎮、劉家堡非遺小鎮;小型保護性園區模式,如六味齋園區、清徐葡萄園區、中華傅山園區等;重點項目保護單位模式,如東山琉璃保護基地、東湖醋園博物館等;個人工作室模式,各種剪紙工作室、刻瓷工作室、壁畫工作室、漆器工作室、琺瑯工作室等等。
此外,太原市非遺中心打造了太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展示中心,集中展示了太原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重點項目。“根據非遺文化的特性,進行了板塊分類,如老陳醋、清徐磚雕、清徐彩門樓等。為戲劇類、傳統民樂類等展示了實物、老照片,以使參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睆埥髡f道。使太原市民更加清晰地了解本土非遺的,零距離感受三晉文化魅力,也讓非遺項目有了集中展示之地。
僅有集中園區、集中展示區是不夠的,如何讓非遺項目和市場深度融合,讓市場接納非遺產品,讓市場反育非遺傳承人,讓他們能不為生存發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創新、發展、傳承上,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
談及于此,張建明笑言,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非遺“中介”。服務與聯動是他工作的又一特點,張建明帶頭與工會、文聯、工美、婦聯、各種協會、各縣區政府宣講非遺傳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共識,從而結成產業聯盟。他把非遺傳承人和作品帶出去,讓更多人了解,他把人帶入非遺場所,讓更多人認識體驗非遺作品的創作過程,理解非遺傳承人的每一件作品的付出和藝術價值,形成一種良性互動。
用心傳承非遺
提到太原非遺項目當前存在的問題,張建明有憂慮,他說:“現在,很多手工藝類的非遺文化傳承都后繼無人,比如太原的刀剪工藝,原來在太原鐵匠巷自成一派。那時的剪刀都是師傅手工做出來的,后來被公司收購,漸漸銷聲匿跡了,學習打制剪刀的學徒更是沒幾個了?,F代人制作的剪刀早已變成流水線的工廠產品,倒也便宜好用,但總覺得少了些什么?!?/span>
2018年,張建明主編的《文化工匠(太原市非遺項目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承人學藝傳藝故事集)》出版,該書以太原市傳統美術、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主要采寫對象,記述大匠、巧匠的傳奇史實的文化圖書。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反映了28名代表性傳承人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來弘揚中國傳統的工匠精神,重振中華民族的工匠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太原“非遺”工匠精神。是近年來“非遺”保護工作的一大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世代相傳,靠的是我們非遺傳承人的矢志不移、潛心雕琢。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精湛的技藝,更是扎根于民族精神基礎上的工匠精神。在信息飛速傳遞的大數據時代,一批致力于傳統非遺,項目的能工巧匠,甘于清苦、專注手藝、堅守文脈、不離不棄,是真正的、名副其實的大國工匠。是值得大書特書,是值得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睆埥鞯莱隽藢戇@本書的初衷。
2017年,張建明帶頭啟動了太原市非遺進校園常態化教學薪火工程,新建路小學作為第一站。本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在豐富和活躍校園文化生活的同時,讓孩子們近距離了解到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現如今,在太原市各縣區選取了具備條件的學校,邀請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校輔導,建設了一批晉劇特色、皮影戲特色、剪紙特色、蓮花落特色、折紙特色、太原鑼鼓特色、茶文化特色、風火流星特色的學校。
“非遺傳承,就得從孩子們的興趣開始培養,說不定這些孩子中間哪個就是將來的琉璃大師、剪紙大師、壁畫大師……”說到此,張建明對非遺傳承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