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李櫻符位于廣西南寧的“麼乜”工坊,樣式新穎的“麼乜”潮玩文創產品映入眼簾。端午時節,伴隨著藥材清香,符合年輕審美的壯族民間香囊在工坊里制作完成。“年輕人能透過創新文創產品了解壯鄉非遺,進一步懂得傳承的意義。”廣西婭王麼乜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櫻符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李櫻符出生于1992年,畢業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其母親唐純翠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級右江壯族麼乜制作技藝傳承人。受家庭影響,她從小玩著“麼乜”手辦長大。
“麼乜”系壯語譯音,意為“神與母親”,是桂西右江流域特有的民間吉祥香囊。當地民眾在端午佩戴伴隨藥材香氣的“麼乜”。2012年,“右江壯族麼乜制作技藝”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隨著端午到來,李櫻符的公司迎來大批訂單,工人將艾草等藥材手工縫制進帶有壯錦紋飾的布料中,成百上千個透著藥材香氣的“麼乜”,經合作銷售,在廣西各大博物館文創商店上架的同時,也銷售至海外。
李櫻符介紹,年幼時不知“非遺”為何意,隨著生活閱歷的積累,她逐漸讀懂母親傳承非遺文化的不易。為幫母親排憂解難,遂參與到將傳統“麼乜”新潮化的工作中。
“麼乜”造型源于壯族先民神話故事,用布制成“人抱龍珠”樣式的配飾,以供奉和紀念為龍找回太陽的壯族青年伯皇和他的妻子婭王,祈求世代平安。
李櫻符利用自身語言優勢,將“麼乜”起源故事翻譯成英文,運用到產品包裝上,并設法創新,結合年輕人熱衷收集手辦的習慣,相繼推出馬卡龍配色“麼乜”、十二生肖“麼乜”手辦等新穎文創商品。新潮的指尖非遺產品在她的助推下,得以透過當地漫展、博物館等平臺呈現。
《超越潮流:千億級潮玩產業彰顯人文經濟價值——潮玩產業發展報告(2023)》顯示,在中國潮流玩具持續普及情況下,預計到2026年,中國潮流玩具零售市場規模將達到1101億元(人民幣)。
中國潮玩產業快速崛起,潮玩產品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載體。
為讓“麼乜”潮玩產品出圈,李櫻符還在生產上下功夫。“可機械化生產的文創產品,價格也能更加親民。”李櫻符認為,傳統手工縫制“麼乜”不僅制作耗時長,而且成本高,難以順應市場需求。為此,她將“麼乜”造型設計平面化,推出十二生肖“麼乜”鑰匙扣等產品,以平價實用等特點,貼近民眾消費習慣。李櫻符表示,下一步將推出“麼乜”盲盒,進一步深挖年輕人市場。
如今,李櫻符還通過做電商開網店、謀劃跨界合作、與旅游景區研發文創產品等形式,帶著“麼乜”這一壯鄉手辦走向海外。
“‘麼乜’雖然小眾,但是它是壯族傳統手工藝的集中呈現,通過新潮化設計,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壯鄉非遺。”李櫻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