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草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突泉縣“曉景”式鄉村產業發展帶頭人李鳳華,憑著對草編傳統工藝的熱愛,點草成金。近些年來,草編在她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傳承+致富”的新路子。
走進突泉縣水泉鎮水泉村的黨群服務中心,興安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草編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鳳華,正忙著教授學員制作草編鍋刷,李鳳華為大家講解了草編的編織手法、色彩搭配等基本技巧,并現場示范,帶領大家動手制作草編作品。看似尋常的長纖維高粱草,通過在指尖捏揉翻折,后再經盤繞、纏結等,轉眼間,變成一把把實用的鍋刷。
“隨著訂單量的增加,想擴大一下規模,組織了這次培訓。本次培訓班有學員30人,采取以老帶新的形式,一個老學員帶一個新學員,效果顯著。新學員平均半天能做5個鍋刷,效果挺好的。”李鳳華介紹說。
草編以長纖維高粱草為原料,當地人俗稱笤帚糜子,經過挑選、脫粒、打磨、編織、加工、包裝等工序制成。主要草編制品有各式花樣的大小笤帚、小掛件、裝飾工藝品等。
李鳳華一輩子種地為生,40歲時閑來無事學的一門草編手藝竟讓自己有了生活奔頭和樂趣。如何讓傳統的草編技藝與時俱進,是李鳳華近幾年一直思考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李鳳華不斷探索研究新的草編制品,在保持實用性的同時,對產品進行特別加工。
近年來,國潮文化流行,手工笤帚飾品具有鎮宅辟邪、如意旺財的寓意,小笤帚與彩線編織成的“福”“喜”“吉”等字相得益彰,整體造型奇特精巧,變成了實用與觀賞兼具的藝術品,產品受眾越來越年輕化,古老的手藝越來越有活力。
“笤帚屬于純手工編制,每個師傅的編制手法和用線顏色會略有區別,我們在草編上用彩色絲線繞出漢字的形狀,編出象征祝福的字,既美觀又有寓意。”李鳳華說。
目前,草編制品在哈爾濱、沈陽、長春、北京等大城市、以及周邊均有銷售市場。市場容量大、綠色環保無污染,深受消費者喜愛。
草編產生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李鳳華覺得非遺傳承不能“單打獨斗”。2021年,李鳳華成立了水泉鎮巧手工藝坊,開展技能培訓活動,幫助周邊百姓特別是弱勢群體掌握了一技之長。
李鳳華說:“我讓她們來我家,每天出草出線教她們學新穎的草編編織手藝,我邊編邊教,她們編出來的合格草編產品我原價回收,現在愿意學的人越來越多了。”
從一位普通農民到興安盟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從獨自一人探索市場到帶著眾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李鳳華一路走來,發揮傳統手工藝助力鄉村振興的優勢,助力非遺產品走進當代生活,展現傳統手工技藝在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文旅力量。
一把高粱草一團線,人們在手工笤帚里編織著祝福,也編織出了財富。“不少老一輩村民來工作坊參觀后,回去又把早年的一手草編技藝重新撿拾了起來。”李鳳華說,“一步步傳承下去,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