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的場所,是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從小里說,這是源遠流長的地方歷史的重要見證;從大里說,這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博物館在適應社會發展的漫長歷程中,形成多職能的文化復合體。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在當今社會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各地博物館又有哪些變化與進步?日前中國文物網記者采訪了內蒙古博物院副院長傅寧。
內蒙古博物院座落在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于1957年5月1日,內蒙古博物院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國家一級博物院。是國內外游客到內蒙古旅游、領略內蒙古的歷史與草原文化的重要“驛站”。以其獨特的文化品位、民族特色和地區特點,為內蒙古的文博事業、旅游業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1、5 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根據您所在的博物院和您的經驗,您是怎么理解這一主題的意義?
傅寧:博物館本身就是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文明記憶的地方,藏品更是人類文明記憶的載體,隨著人類對文化的需求量加大,博物館承載的責任也越來越大。在社會發展的要求下,不斷提升博物館的創造力必須有創新精神,這是提升自身社會形象、擴大社會影響,為社會服務的一個必由之路。從更深的層面來講,兩者相加一定會推動社會人民整體素質,從而為社會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
2、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會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節日,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您認為如何才能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內蒙古博物院又做了哪些工作?
傅寧:博物館應加強對人類文明的認識和研究,并且用創新的思維舉辦更多的科學、生動讓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展覽或者說與此相關的各種活動,以充分發揮博物館傳播與社會教育的這種特有的功能,這是提升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或者說發揮博物館社會功能的重要途徑。內蒙古博物院近年來加大博物館的教育宣傳力度,從文化傳播和教育入手,舉辦諸如歡樂大課堂、博苑講壇、走進社區、流動展覽等方面,成為市民業余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您在內蒙古博物院以來,對世界各地的其它博物館有所接觸,給您印象最深的博物館有哪些?都有哪些特色?
傅寧:世界各地有很多不錯的博物館,比如巴黎盧浮宮、美國大都會、紐約自然博物館、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韓國民俗博物館等,給自己印象深刻之處在于他們很注重展品,尤其是展品藝術性的表達——讓物說話;而且一些博物館特別關注觀眾的感受和參與,比如民俗和自然科學類的博物館的群眾參與度很大。另外,他們在展品的文化解析方面也做得非常到位。這些是國外博物館展覽最讓自己記憶深刻的地方。
4、近年來,內蒙古博物院在藏品的征集、整理或在對藏品的研究上有哪些突破?
傅寧:文物是立館之本,是各項業務工作的基礎。近年來,內蒙古博物院在文物的整理與研究上也取得新的進展,如打造了流動數字博物館。博物院數字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自2010年4月以來,內蒙古博物院先后對上千件珍貴文物進行了三維數據采集及數字模型建模,并制定了相應的三維數據采集標準和工作流程操作規范。為內蒙古自治區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文物保護、管理、研究和展示奠定了基礎。在去年9月份,內蒙古博物院在新加坡舉辦遼代考古學文化講座,并舉辦數字化文物展覽展示,開創不帶文物出國辦展覽的先例。
傅寧:在文物研究上,內蒙古博物院根據自身草原文化等藏品特色,加強對中華民族多元文明背景的研究,以臨時展覽等形式及時地把研究成果運用進去,這樣增加了群眾對草原文明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與貢獻的認識與了解,使大家有一個民族的認同感。
5、近期發生的故宮博物院游客砸玻璃等事件使文物保護受到人們廣泛關注,您認為和國外博物館相比,我們國家的博物館還存在那些局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