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后移——南溪、蔡廣斌、張詮藝術作品展”將于30日在北京宋莊貴點藝術空間開幕。(編者注:南溪,1960年生于中國浙江永康。1986年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自由職業藝術家。)著名美術理論家劉驍純對南溪的創作行了解讀。
劉驍純說,平面圖像的挪用觀念始于波普藝術,南溪的不同在于觀念性和繪畫性兼顧,他始終不放棄對筆墨氣韻的深度迷戀。這似乎是挪用觀念的后移,但在這里,后移即創造。波普藝術的創造性就在杜尚挪用觀念向畫面的后移之中。對筆墨氣韻的深度迷戀使南溪與一切波普藝術拉開了距離。
南溪水墨的當代意義
對南溪而言,他思考的對象是他長期從事的現代水墨畫創作,他突破的主要戒律是“不可抄”,他不顧成見,不怕蔑視,大膽而又毫不掩飾地自由挪用和引入了網絡、影視、攝影、印刷品等各種圖像和元素,并在挪用和轉化中開拓出一個又一個創作系列。為這次展覽,他又創作了新的3D山水系列。
他引入棋譜點陣創造了他的南氏暈點,他引入Photoshop的變異圖像創造了他的南氏筆路,他引入印刷網點原理創造了他的原色點復合圖像,他引入裸視3D視覺游戲創造了他的3D水墨和虛擬裝置。
對筆墨氣韻的深度迷戀使他的“引入”轉化成了獨特的語言創造。
此外,南溪的現實關注在更早的“都市與老虎”的作品系列中已經表現出來,那時他主要關注的是生態問題。2006年以后,關注點一步步轉向了金錢與權力,越來越多地引入了五角星、貨幣符號、VISA卡、“南”字、解放軍、女兵、政壇棋壇人物、時裝模特等等圖像。
南溪的現實關注有一個特點,就是其中含有東方式的終極指向。他超脫了批判、歌頌、調侃、反諷,有一種亦有亦空、似真似幻之感。那些圖像,一會兒是實的,一會兒是虛的;近看是點,遠看是女兵或錢幣;近看是原色點,遠看是灰色點;此時有3D圖像浮出,轉身又沒有了……這使他現實關注蒙上了某種禪意。
對筆墨氣韻的深度迷戀使他長年無休無止地暈點再暈點,這更加重了坐禪的意味。
引入詭異3D
“詭異3D”是我設定的概念,它是一種網上風靡的裸視三維圖像,它不需要使用雙色眼鏡,當觀者雙目對焦發生某種特定的視覺錯位時,圖像會展現出奇異的三維立體效果。這種詭異3D,美術界十分陌生,于是南溪突發奇想——將它引入水墨。
詭異3D的圖像需要經過精心設計。南溪畢竟是藝術家,因此對圖像設計有一種詭異3D的設計明星們所沒有的藝術要求,他3D設計始終不離對金錢與權力的關注,以及對筆墨氣韻的深度迷戀。也就是說,他“不是為3D而3D”(南溪語),而是為他的現實關注和水墨世界打開新空間。例如他為這次展覽專門創作的山水系列,直接引入了20元人民幣的桂林山水圖像,再按3D設計的需要將圖形拆解重組為復數排列的圖案,最后再用他特有的筆路和暈點呈現出來。
從平面繪畫中夢游般地凸顯出3D圖像,而且不借助雙色眼鏡,實在詭異。說它“詭異”,詭就詭在,基本圖形變成了遠處的一個底圖,質感變得像鏡面一樣平滑光亮,那些五星、“南”字、?$€?符號、桂林山水等等,一層一層地浮現到了你的眼前,似乎可以用手捧起。
南溪3D藝術的意義并不在作品本身,而在觀眾的參與過程中。它已經不是純繪畫,而是藝術家、作品、觀眾互動的,視覺心理和精神心理集體夢游的觀念藝術、場域藝術、社會性行為藝術,或曰虛擬裝置。3D圖像浮現的過程,“看出”、“看不出”的討論,甚至 “有”和“沒有”的激烈辯論,“無意義”、“有意味”的擊掌頓足等等,都是作品的展開的過程。面對南溪的作品,金錢與權力符號前浮時會產生一種心靈震蕩,時有時無、亦真亦幻時又會產生另一種心靈波瀾。
南溪的詭異3D,言說在過程之中,內涵也在過程之中。正如筆墨的言說在運筆施墨過程之中,內涵也在運筆施墨過程之中一樣。詭異3D的意義在集體夢游之中,在筆路和暈點之中,在迷彩圖案之中,在五星、“南”字、錢幣符號、桂林山水等等的浮現及時隱時現之中。離開過程,作品便只剩下了軀殼——四方連續圖案。
詭異3D,信則有不信則無,一旦有了,還十分真切,甚至比照片更具體更實在。這種亦有亦無,亦真亦幻,可借老子的話形容:夢游時“惚兮恍兮”,破夢時“質精甚真”;夢游時“恍兮惚兮”,破夢時“其中有信”。南溪的筆路、暈點、原色點,以及詭異3D,一以貫之地隱藏著一種意涵:真與幻——性的真與幻,權力的真與幻,金錢的真與幻等等。按日常邏輯,真與幻是可以彌合的,所謂“假的就是假的,偽裝必須剝去”,便是最常規的彌合之途。但南溪藝術自從創立“南氏筆路”、“南氏暈點”之后便開始了超日常的追求。
南溪說他不是為3D而3D,這很重要,否則他可以放棄他特有的筆路和暈點,去追求更驚人的詭異效果。他不是做3D而是引入3D,正如他以往不是畫印刷網點而是引入印刷網點,不是畫女兵而是引入女兵圖像……幾乎其他的一切都是挪用和引入,只有“南氏筆路”和“南氏暈點”才是他的命根。
圖像爆炸同時意味著圖像的表層化、快餐化,南溪拒絕快餐化,拒絕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找回傳統的“筆墨致道”。“南氏筆路”、“南氏暈點”便是他對“筆墨致道”的古訓進行的個人解釋,同時也是他自我超度方式。
“南氏筆路”、“南氏暈點” 是南溪挖掘的與神靈溝通,與天道溝通,與上帝溝通的精神隧道。南溪在做他的3D時,絕大部分時間一如既往地游目于筆墨,馳懷于色蘊。他不厭其煩地暈點再暈點,平心靜氣地筆路續筆路,行筆一絲不茍,落墨虔敬從容,他就是在這樣的日復一日的修行過程中尋求著“滌除玄覽”(老子)之境——滌除凡念俗欲之障,體悟澄懷觀道之境。
3D沒有改變他的根本,筆墨過程是整個3D展開過程的母體部分。勾皴點染的交錯融合使3D設計心靈化了,筆墨紙硯的聚散吻合使3D游戲成為南溪生命的延伸,水色形體的相生相克使3D的亦真亦幻帶上了彼岸色彩。因此,觀眾在參與他的3D游戲過程時,不可避免地也會自主不自主地參與他的筆墨過程,只是參與者體驗到的筆墨過程不可能是作畫過程的重復,而是作畫過程留在作品中的信息激發起的新的過程魅力,是欣賞者自主地再創造、再發現、再體驗。
彼岸信仰只有放在此岸才有意義,有染盡紅塵才有看破紅塵,有凡念俗欲才有“滌除”和“澄懷”。挪用和引用,涉入紅塵并豐富生命,這使他的“滌除”和“澄懷”日日更新。他畫錢意不全在錢,畫兵意不全在兵,畫馬意不全在馬,畫原色點意不全在原色點,畫3D意不全在3D,一切挪用和借用,都是為了將澄懷觀道過程化、生命化、世間化。
“南氏筆路”、“南氏暈點”霧化了歌頌或批判的絕對此岸性,同時,南溪又以生命化和世間化背離了虛假空洞的絕對彼岸性。
“南氏筆路”、“南氏暈點”使南溪作品帶上了一種形上學指向,而詭異3D,又加重了作品的禪機玄境。在這里,筆墨為母體,3D為幽靈。
在形上學的意義上,真與幻是難以彌合的悖論,“莊周夢蝶”即是此意——莊子在夢中自己化身為蝴蝶,醒來他一時無法分辨是蝴蝶化身為莊子,還是莊子化身為蝴蝶。
夢游與破夢,只在一念之間。前面借用的老子的話也可以反過來說:夢游時“其中有信”,破夢時一紙圖案;夢游時“質精甚真”,破夢時原來是張迷彩繪畫。
“莊周夢蝶”之境,對南溪而言,是一個沒有終點的,不斷解悟不斷提升的過程。或者說,這個過程只能以南溪藝術生命的終點為終點。
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