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籌備的起點,也是準備年貨的最忙亂時節。此時有些年菜就可以開始制作了,而其它與過年有關的東西也必須準備齊全。此間有個祭祀灶神的習俗,這就是不只是吃糖瓜兒的意義啦!
小年兒
臘月二十三這天也叫“過小年兒”,所謂“小年兒”是與“大年”相對應,這也就是我們很多人常說“過大年”的緣故。這是因為在除夕的前一周,要由一家之主向天的玉皇作述職報告。這個一家之主就是——灶王爺。祭祀灶王爺的特殊供品就是“關東糖”,因此才有“二十三,糖瓜兒粘”的俚詞。
臘月二十三晚上祭灶的風俗各地習慣大小不一,所謂:“富要富講究,窮要窮將就!” 灶神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圣神,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記載祭祀灶神的文字。春秋時孔子在《論語》中說:“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
灶神、門神、行神、戶神、中雷等早在先秦時期就被奉為五神,那時就已經成為必要的至祭“五祀”。當時的“中雷”就是“土神”,也有把五神的“行神”改為“井神”,即后來的“龍神”。還有把“門”與“戶”合并一起,成為行、井、戶、灶、中雷,但是無論怎么改,這五圣中“灶神”永遠是人們心中的最重要位置,這也是上古以來對炊火的飲食崇拜之一,而后還誕生了廚神。因此,在塵世中只有人類才會使用火,繼而出現灶與廚等三神。運用火使用灶炊事菜飯,這是人類生存最文明象徵的標志。
臘月二十三的這一天也稱之為“交年”,原因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匯報工作,直到除夕夜后才能把灶王爺請回來。
在清末流傳的八角鼓的牌子曲《五圣朝天》中有:
爆竹一聲響,家家祭灶王。這本是年終的舊制,不敢違抗,為的是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中國歲時年節的吃食多是來自於祭祀供品,這與世界各類宗教吃圣餐的習慣異曲同工。祭灶的活動一般的小門小戶兒也不必怎么講究,好像對其它圣神都可以有標準要求,而對對灶王爺好像是一種窮對付的方式,在禮儀上也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啦!單生在清末的這段《五圣朝天》八角鼓牌子曲種中【數唱】有:
供上了糖瓜與糖餅,關東糖與南糖。
草節兒和料豆兒,清茶斟上。
松柏枝兒與芝麻秸兒,元寶千張。
小雙包兒的蠟燭一對,請了一股高香。
望蒼天誠惶頓首,趕緊得焚化錢糧。
灶王爺化了一縷輕煙,來至在南天門上……
這里的“糖瓜與糖餅,關東糖與南糖”就是祭灶供品的專利,而一年之中只有這個節令才用此種糖果上供。所謂“關東糖”是指清代以來東北滿洲產的一種“小糖”,原是用黃黏米或糯米熬制而成,如今基本都是由洋糖化制。明清以來,每年臘月前后從關外批發土產的客商紛紛來到北京,一般多在朝陽門外關東店兒一帶存貨,以待京城商販們來到這里批發躉貨。這里還有榛子、松子、干蘑菇、干猴頭等山珍,因不零售導致市場上無論真偽都說是從“關東店兒”批發的地道貨,故此這才是“關東店兒”地名的由來,而今只留下公交車的站名而已,估計不久這個地名也就慢慢被新地名取而代之。
早年北京有個順口溜:“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就是說在祭灶時最簡單的祭禮不過如此,但一般多少還是比較講究些,一般人家的過小年兒祭灶多本如同以上曲詞的描述。
祭祀
清末以來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科學實業救國的風氣乃是主流,再加上近百年來破除迷信在民間逐漸展開,移風易俗是此時社會發展的規律。當時時本來就很簡單的灶神祭祀已經演變成為在民間俗信中的笑話兒啦!
八角鼓牌子曲《舊都新春》中描寫祭灶的場面是:
掃完房轉眼二十三,緊緊地接上,又到了爆竹一聲響,家家祭灶王。
說到那祭灶的供品,敢情全是一樣,灶王爺是死心眼兒,專認關東糖。
還有那草節兒料豆兒,把一碗涼水也供上,這是給灶王爺的那匹馬預備的口糧。
到晚間廚房的大灶,要特別攏得旺,為的是灶王爺路上好亮堂堂。
再把那糖瓜兒抹在爐口以上,怕灶王上了天,他說短道長。
一邊抹一邊祝告:“這好話要多講。”據我瞧真要是粘上了嘴,說好話也沒法兒張。
燒完香把灶王請在,那捆好的芝麻秸兒上,一點火就算是供送上了天堂。
這時節鞭炮的聲音一陣亂響,齊說道:“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以上這段曲詞把祭祀灶王爺的儀式描寫得淋漓盡致,其實在那個農業社會里大家都是祈求福報,即便是沒有條件祭祀也要戲劇性地表演一番,使得自己心里有吉祥的個安慰。
還有個順口溜兒說:“二十三,糖瓜兒粘,灶君老爺要上天。”也有說:“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糖”。
看來賄賂上天向玉皇作報告的神仙就是吃糖,神圣吃甜食受賄就會向上司講好話在塵世是個極大地諷刺!也不知道今年沒有官員吃喝,高級官僚們還有什么好話向上玉皇做述職報告。
最窮的祭祀灶王根本沒有香爐、香案,因多在廚房舉行就隨手把白菜的根部削平碼放在案板上,劈上一支竹筷子作為“蠟扦兒”,再用高粱秸稈扎一個小馬兒。
一般在晚上定更天開始準備,二更天時由男主人主持祭祀帶領大家磕三個素頭即告禮成。然后把糖瓜在灶門兒旁邊象征性地涂抹幾下,此時就可以焚化神馬放鞭炮了,撤供后把散碎的關東糖分散給小孩子們。舊京雖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但并不是死規矩,祭灶通常是由男主人主持帶領所有男人跪拜后女人隨后而已。
在八角鼓牌子曲《五圣朝天》中還有一段反映當時各種爐灶的無奈狀況,因此卻可以知道北京的爐灶都是用煤,在百年前就已比較科學先進。要是如今看來還應該再加上燃氣灶、煤油爐、電烤箱、電磁壺等現代爐灶吧。
這段【云蘇調】是:
說臣本是東廚的司命主,有人說我姓李又說我姓張。
說為臣最怕那連二灶,我見天見抱著一個罐子就把喪主當。
每天是煎炒烹炸,各式各樣都在我的眼前放。
可是他們凈讓我瞧著,也不讓我嘗。
說那個鍋盔木的爐子是個小白臉,他見天見舒舒服服地住在上房。
說那鐵爐子生了來是又黑又胖,他不知那什么時候練得那身子骨強。
那個洋爐子生來是個新式的樣,哎,你別看他那身量不高他的脖子挺長。
有那個橐駱爐子,在紅白棚里是三天兩宿,多會要不用了,嘡嘡踹我兩腳,給我一個大開膛。
在那屋里頭有那地爐子,白天做飯可晚上燒炕,可是鬧得為臣我兩頭忙。
那老頭登著火凈烤汗腳,還有那老婆烤火他們就不在行。
那小孩兒的尿墊子放在了肩膀上,一烤出那種氣味真是熏得慌。
還要那吊爐燒餅的爐子也就活受罪,見天見不打不罵拿著鏟子就喀哧我的上膛。
如今的家庭大多不動明火,有的家庭幾乎不用生火做飯,所以現而今不用祭灶自應是在情理之中吧……
總之,灶王爺是一家之主的概念只有在樸實的農業社會時代,而這一家之主的源泉也是因生火做飯留下來的祭灶習俗。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兒的祭祀就是為了除夕過大年的鋪陳,此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五六天,自此就要提前預備從初一到初五足夠五天吃的各類葷素熟食上供,每天待撤供后用蒸鍋加熱大家分享神余。
而今,北京祭灶的習俗早已不復存在,只有吃關東糖的最低風俗標準啦!至于什么是祭灶只能留給后世做為永遠的文字形容,而針對一家之主的深刻含義是什么誰也不去追究!
其實,古人認為的全家飲食生活來自於灶神,如果不開火做飯的人家就不會有祥和與親情,人要是沒有了親情就是再祥和也是如同戲劇一樣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