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對當代藝術家的概念闡述還不是很清晰,但一般來說,我們所說的當代藝術家是指藝術作品中具有批評意識,曾經也得到西方媒介的支持,而且大部分的作品確實在海外做過很大的宣傳,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和國內影響力的藝術家。
這批藝術家作品的價格也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價值呈現。并不是誰在操縱這個市場,或者誰在控制這個市場。這是一個自然的、有高有低、有賣得出去也有賣不出去的市場現象。
這幾年,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狀況像是過山車,忽高忽低。但若說某一個板塊支撐了這個市場顯然不太合理。因為,當代藝術家覆蓋了60后、70后、80后,乃至于更年輕的藝術家,他們是一個綜合體;這一階段的藝術作品有多元性,既有傳統的東西,也有當代的東西。
但是,我們對這類藝術品市場的認識,和真正拍賣市場給我們的數據是不相符的。例如,整個當代藝術市場成交150億元,但事實上是不是產生了150個億的影響,是不是兌現了150個億的影響?這里存在一個落差。如果以數據去闡釋,恰恰是85時期的重要藝術家主宰了市場。但是,撇開這個數據,從實際藝術品流動、流向或者大家對作品的關注度來看,這個說法可能并不準確。
我認為,無論是說“過去行情好,現在需要調整”,還是“現在市場悲觀,但未來充滿信心”,這些說法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未來這個市場由誰來主宰?這個話題可能對新的收藏家們更有吸引力。他們很想知道,未來的市場到底是什么樣的?對畫廊來說,他們很想知道未來到底誰的作品能賣得好?其實這也就相當于問:未來呈現在世界舞臺上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是什么樣的藝術家?
我個人覺得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若干年以后,理想當中的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將是一個怎樣的角色?我們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未來,我們理想當中的整個國家在世界的影響力可能更大。作為一個更強大的國家,在世界舞臺上就需要三個支柱去支撐:一個是經濟,第二個是政治,還有就是文化。
在文化方面,什么樣的文化可以讓世界接受,什么樣的文化能夠真正代表我們國家去呈現在世界舞臺上?純粹的中國傳統藝術可能并不符合世界潮流;某些歷史時期產生一些有影響力的藝術家,可能也只是代表某個特定階段,還不能代表中國的全部。我們的下一代在成長,下一代所喜歡的東西、感受到的東西,是不是有深度,這個也很重要。他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接受也決定了未來的方向。
其次,現在的藝術可能還缺乏深度。假如說能夠對未來時代產生較大的影響力,又能吸引我們的下一代,這些東西就需要具備進行國際對話的能力。不能看著好像是朝鮮的藝術,又好像是印度的藝術,也好像是中國的藝術。應該很清晰地讓人感覺到這個是中國的藝術。假如,具備了中國的文化傳統,又在一個先進的、對等的、合理的媒介中被大家接受,這些藝術才可能是真正代表中國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