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外媒推崇為“總能打破西方人對舞臺時間的期待”,“靈敏地結合了東方與西方”的臺灣云門舞集創始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近日攜經典作品《稻禾》亮相北京。他說:“在我眼中,音樂與舞蹈無古今中外之分,它的核心都在于講人。”

資料圖:林懷民。中新社發 劉震 攝
1973年春天,林懷民以《云門》作為現代舞團的名稱創立了臺灣第一個職業舞團。至今,云門的舞臺上呈現了近150出舞作。古典文學、民間故事、臺灣歷史,社會現象的衍化發揮,乃至前衛觀念的嘗試,云門舞團的眾多精品之作成為臺灣社會兩三代人的共同記憶。
林懷民于2013年編創的舞作《稻禾》,將于11月2日至5日亮相“2017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獻禮國家大劇院開幕運營十周年。
林懷民說:“《稻禾》其實早就可以在這里演出,但是我希望它能在十周年來演。如果說我們曾經的作品都是‘黑白片’,那么《稻禾》是唯一的‘彩色片’。它那么豐富那么美,里面更有收獲的內容。”
他說:“我有‘稻米情節’。(上世紀)70年代的《薪傳》徒手‘插秧’,90年代的《流浪者之歌》真米登場。遠兜遠轉,云門40歲,我竟然又回到稻田。”
為演出《稻禾》,林懷民曾組織舞者赴池上稻田,與土地親密接觸,在稻田里參與農民生產勞作,舞者也將這份獨特的體驗融匯于舞蹈創作中,格外地貼切踏實。他將泥土、花粉、風、水、火等自然界的因素為題入舞,訴說稻米的生命周期,也委婉喻示人生。
為籌備《稻禾》,林懷民特意選擇臺灣池上稻米達人葉云忠先生的稻田,請攝影家張皓然以兩年的時間多次到池上駐點,記錄一方稻田的生命周期——從初秧、結穗、收割、焚田到春水重新灌滿田地。這些美麗非凡的實景影像,被以全景和特寫交織投射在舞臺的天幕與地板上,營造出光彩奪目的舞蹈空間。
在《稻禾》中,云門舞者仍舊以多年修習的內家拳與太極導引的身法呈現當代舞步,以對自己身體的高度掌控,訴說人與自然的緊密關聯。
配樂選取上,林懷民展現出寬廣的思路,從客家山歌到貝里尼、圣桑等西方著名音樂家的經典名曲,和諧地出現在《稻禾》里。舞臺上,遼遠而穩定的臺灣客家古調,西方歌劇高昂的詠嘆調,池上本地錄制的稻浪風濤、雷鳴雨聲,共同成就了《稻禾》的音樂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