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熱”何以持續升溫?漢語的國際地位如何?如何讓“漢語熱”延續?記者就此采訪了國家漢辦負責人馬箭飛。
記者:“漢語熱”為何會席卷全球?
馬箭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心,世界了解中國、研究中國、學習中國的需求空前高漲。整個世界都在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變化,更加重視與中國開展全方位交流合作,漢語在國際經濟貿易、文化交流過程中的作用空前凸顯,其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不斷提升,成為極具上升空間的國際性語言,國際社會對學習漢語的需求越來越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漢語熱”。
與此同時,中外人文等各領域交流不斷深化,漢語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吸引力、感召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這為孔子學院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從2004年開始,中國在借鑒英國文化委員會、德國歌德學院、西班牙塞萬提斯學院等國際語言文化推廣機構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創辦孔子學院,主要職能是面向全球開展漢語教學,傳播中華文化,推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
13年來,在中外雙方精誠合作、共同努力下,孔子學院蓬勃發展、遍及全球。截至目前,已在全球14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516所孔子學院和1076個中小學孔子課堂,現有中外專兼職教師4.6萬人,各類學員210萬人(含網絡學員55萬人),累計學員700多萬人。從覆蓋國家、分支機構、教師和學員數量4個指標看,孔子學院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語言文化推廣機構之一,帶動了全球范圍內的“漢語熱”和“中國熱”。
記者:如何看待全球“漢語熱”?這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有何意義?
馬箭飛: 全球“漢語熱”是全球“中國熱”的集中體現。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實力持續增強、政治影響日益擴大、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各國民眾與中國打交道、做生意、搭快車的需求與日俱增,學習漢語、了解中國的熱情不斷高漲,為漢語國際傳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全球“漢語熱”是以語言教學推動文化交流的成功案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語言與其他公共文化產品相比,具有中性的作用,不附帶其他的價值和意圖,更易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語言學習和交流在人類交往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廣泛性和持久性的作用,是不同國家和人民之間加深理解與友誼的橋梁和紐帶。
記者:如何延續和推動全球范圍內的“漢語熱”?
馬箭飛: 從總體上看,漢語國際教育與推廣工作盡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漢語的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與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的地位還很不相稱,與各國民眾持續攀升的漢語學習需求還有較大差距。
當前,我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進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漢語國際傳播提供了更大的歷史機遇。延續和推動全球范圍內的“漢語熱”,要實現四個轉變,即適應從基本的語言學習需求向全方位的認知中國需求轉變;實現從規模、數量發展向內涵、質量發展轉變;實現從我派出教師為主向教師本土化轉變;實現從傳統教學模式向以信息化為主的現代教學方式轉變。
(記者 柴如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