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實現戲曲藝術的更好發展,戲曲界的兩會代表、委員有的眼光向下,關注基層觀眾的文藝需求,關注基層劇團建設;有的眼光向前,關注如何提升戲曲的傳播范圍以及國際影響力;有的眼光向上,關注如何改善戲曲高等教育,加大高精尖人才培養力度……他們群策群力,都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呼吁,讓戲曲藝術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傳播開去,獲得綿綿無盡的發展動力。——編 者
記者:參加今年全國人大會,戲劇方面您比較關注哪些問題?
倪惠英:我今年有一個建議是關于加強民營劇團發展的。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已經走過了多年,在國有藝術院團改制的同時,我們看到這幾年民營劇團的發展非常迅猛,這種體制外的民營劇團,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已經成為一只生力軍,他們一個團往往一年有兩三百場的演出。在廣東,這種民營劇團,據不完全統計有兩千家左右,數字非常龐大。但是我了解到,民營劇團良莠不齊,有發展好的,但大部分生存環境并不好,發展空間有限。這些民營劇團由于常年演出,沒有什么機會進行劇目再創作,人員培訓也跟不上,因此缺乏藝術提升的空間。但是,真正要滿足現在人民群眾對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光靠專業藝術院團又是不夠的。廣東有14個劇種,專業院團不到100個,從業人員約有8000人,但是,民營劇團兩千多個,從事戲劇演藝行業的人員有30萬以上。民營劇團在演出市場上撐起了半邊天,填補了偏遠山區群眾的文化需求。在茂名地區,一個村班可以演到4000多場。汕尾的一個縣,民營劇團每年能演出2000多場。
記者:對于民營劇團將來的發展,您有什么建議?
倪惠英:現在農村發展了,農民富了,吃住問題都已基本解決,就需要更多高質量的文化藝術方面的消費。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最近這些年民營劇團應運而生。雖然這些劇團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水平還很粗糙,但是他們都很努力,有些比專業院團的演出還火。在滿足農民文化需求方面,民營劇團做了很多工作,政府應該關注到這一點。但是現在政府對民營劇團的扶持、引導、管理還不夠,甚至有一點缺失,希望政府能夠出臺更完善的制度,除了強化體制內的藝術院團外,還應加強推進民營劇團的發展,使國有和民營的劇團能在公平的環境下發展。比如,給予民營劇團一些政策上的優惠,增加培訓、學習的機會,提供政府采購的機會,包括進行職稱的申報,搭建一些發展的平臺等等,使得演出市場更有序一點。隨著整個文化體制的改革,我認為民營劇團和國有劇團應該比翼齊飛,互相促進。我關注到現在有些專業院團的年輕演員辭職后自己成立劇團,他們是有志之士,很執著,很想開創一番事業,值得我們去支持。我們應該有更科學的措施,讓藝術劇團百花齊放,共同實現文化市場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