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收藏自然就會興盛,正所謂“亂世黃金,盛世收藏”。據(jù)統(tǒng)計,我國收藏群體人數(shù)已高達7000多萬人,這還不包括潛在人群。日益壯大的收藏隊伍,造就了千奇百怪的藏品種類和火爆的交易行情,市場繁榮的背景下,制假售假猶如烈火燎原,愈演愈烈。
作為收藏家俱樂部的理事長,我接觸過很多藏家,可以把藏家分為四大類:一類是收藏世家,一般家底雄厚,代際傳承,擁有真正的好東西;二類是貨幣買家,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手中握有相當?shù)呢敻?,遇到心儀的物件,在拍賣場上一擲千金,十分霸氣;三類是撿漏專家,他們懂行、眼毒,但資財有限,往往以藏養(yǎng)藏,講究“一擊即中”。這三類人,或有家學,或有財富,或有知識,甚至彼此交織,優(yōu)勢互補,共同構成了較高層次的藏家群體,但人數(shù)不多。
剩下的第四類,可以稱之為當代藏家。他們是一群附庸風雅的愛好者,半懂不懂,從本質上說對古董、字畫還缺乏最根本的認識,但又吃穿不愁,手里還有活錢。他們才是古玩市場的中堅力量,支撐、維系著日常交易,盤活了整個市場。問題在于,他們通過親戚、朋友與熟人了解藝術品,關注媒體、書籍或講座,自認為掌握了古玩字畫的相關知識,對自己的閱歷和經驗還頗為自信。可是,收藏恰恰是“侯門一入深似海”的特殊學問,需要向高人請教,需要切磋,與時俱進。
收藏實為雅事,但不得不慎。隨著古董字畫價格飛漲,巨額的利潤已然催生出整條造假產業(yè)鏈,加之眾多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得新一代贗品層出不窮。業(yè)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調侃之語,“專家不如行家,行家不如玩家,玩家不如仿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再加上造假者、鑒定者和個別媒體沆瀣一氣,使得鑒別真?zhèn)纬蔀橐患至钊祟^疼的事情。小藏小損,大藏大損,直至傾家蕩產也是很常有的事兒。我就見過某地一位企業(yè)家號稱收藏了高達10億元的藝術品,因為收藏占用了大量資金,公司落個關門大吉的下場。破產清算時,當?shù)胤ㄔ赫埼覀內ソo這批藝術品估值,結果呢,我們就是鉚足了勁往高了估,也就不到500萬。
更為吊詭的是,即使買了假貨,藏家也得死命忍著,因為一旦張揚出去,雞飛蛋打,連本錢都賠光了。相對高明的策略是隱忍堅持,表面上裝出一副高深莫測、興高采烈的樣子,實則“暗渡陳倉”要找到一個要比自己“傻”的“好心人”適時出貨,轉嫁損失。最終,形成了一個“買假認栽、尋找下家,買假藏假,終有下家”的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