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記”創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王星記”扇素以精湛的技藝、迥異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享有“杭產三絕”而名揚天下,制扇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錢報記者近日走進長板巷118號,專訪到王星記的掌門人、省級“非遺”傳承人孫亞青。
14歲開始學做扇
一做就是40多年
作為“王星記”的靈魂人物,孫亞青被“王星記”上下尊稱為孫大師。孫亞青14歲開始學做扇,一做就是40多年。“那時,我還是個大姑娘,在杭二中讀書,‘王星記’扇廠坐落在杭州市繁華的解放路上,這里離我家和杭二中很近,小伙伴們總在廠里的車間玩,所以有機會看到女工巧手制扇的場景。”孫亞青自打那時便愛上了做扇子的行當,從“王星記”廠里領回了加工活兒,雖然并不復雜,比如為鐵皮扇折面,替舞蹈扇粘貼紅綢,但這些活兒都非常考驗耐心和細心。1976年,18歲的孫亞青終于如愿以償,正式成為“王星記”的一員。
孫亞青天生是個干活的好手,一進廠便搶著最累的事情做。她虛心好學,特別愛鉆研,制扇技術一天一個樣。那時,“王星記”扇子共有15個大類,孫亞青很快就學會了4大類、各個品種的主要制作工序,比如白紙扇穿面、鐵皮扇折面、舞蹈扇拓綢,還有檀香扇拉花等。
拉花是做檀香扇里最難的
也是孫亞青的拿手技藝
說起拉花,這是孫亞青的拿手技藝。剛進廠,時任技術廠長的俞劍明便把她送到蘇州制扇廠,專門學習檀香扇的制作技術。“拉花”是檀香扇制作過程中最難的技術。在薄薄的檀香扇骨上,用鋼絲拉出形狀各異大小不一的小孔,組成精美的鏤空圖案,鏤空越多,難度越大,做這一道工序的藝人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和多年的練習。
其中,“拉花”的拉弓要用毛竹自制而成,不能使用現成的鋼絲鋸,而是使用三毫米的鋼絲,需手工敲齒,且按不同角度敲上5次方可使用。“工具是我們自己做,使用工具也是我們自己,這是活著的技術。”孫亞青告訴錢報記者。
“拉花”需要深厚的技術功底,同樣也是力氣活。“學這門手藝很辛苦,每天就像拉鋸一樣反復用鋼絲鋸著木片,一天練習下來,往往手指手臂酸痛不已。”孫亞青說。然而這活她一干就是12年,也讓她的兩條手臂變得粗細不一,右手明顯比左手粗一圈。
2008年,“王星記”制扇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作為“王星記”的代表,孫亞青也被確認為省級“非遺”傳承人。2014年,孫亞青還獲得了第三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2014年,“王星記”被國家文化部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從設計到選材到制作
小小折扇都頗用心
杭州是中國生產折扇的名邑,自古以來便有“杭州雅扇”之美譽。很多來杭的中外賓朋在賞西湖美景的同時,也會希望擁有一把“王星記”扇子以作紀念。
每當中外貴賓光臨,廠里必定安排工人現場表演制作工藝。1979年,西哈努克來杭州訪問時,便參觀了王星記扇廠。當時,技術高超的孫亞青奉命為親王露了一手。許多年來,孫亞青到底為多少來賓作過表演,她笑稱,記不清了。
小小折扇不容小覷。在去年的G20峰會上,提供給中外媒體的折扇,從生產到成品,26道工序全手工制作。而“元首夫人扇”就更為復雜,這些扇子從設計到選材到制作頗為用心。比如扇骨,選的是莫干山一帶多年以上的淡水竹,收來之后,還要在專門的庫房陰5年。這樣的竹子制成的扇骨,手感細膩、包漿渾厚,透著淡淡的琥珀色。白色扇面是真絲的材質,這一把扇子里,杭州“三絕”(杭扇、杭絲、杭茶)就占了“二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