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鎮隸屬于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又名安城,因鎮依金牛山而得名。始建于三國時代,原系東吳境地,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太平天國在此古跡繁多,為抗日將領孫立人故里。
《太平寰宇記》:金牛山《圖經》云:“昔有金牛從此山出,奔江,人逐之,故其處有渚,謂之金牛渚。”《魏書.地形志》:“廬江郡接壤者為西汝南郡,領縣二,首安城,下注有金牛山。”宋《元豐九域志》始列金牛為縣境六鎮之一,明清亦為廬江重鎮。
民國年間和新中國建立以后,是區公所所在地,1992年撤區并鄉,原金牛區金牛鎮、梁山鄉及原石頭鎮湖稍村、林城村、陳垱村合并成立新金牛鎮。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深藏著太多的秘密。這里的每一個話題,似乎都和“戰爭”這個關鍵詞有關,它被列為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鎮之一。
說起金牛鎮,不得不提金牛山。相傳三國時代,赤壁之戰時,曹操攻打東吳曾在此屯兵建城,如今,雖然看不到曹操當時屯兵山中的場景,但是依稀可以從史料的簡短敘述中感受當時應該是何等的壯闊場景。
經過歲月的洗禮,當時的歷史痕跡大多已煙消云散,唯一保存下來的,只有目前仍豎立在山中的古旗桿石,那是當時曹軍駐扎時插旗所用,雖然幾經輾轉挪作他用,但歲月最終讓它回到金牛山半山腰中,呼呼冷風中,依然屹立不倒。
攀登金牛山的過程中,依稀能看見兩條古戰壕環山而建,據稱是太平天國時期所挖,不過如今已經全被雜草湮沒,一層層落葉覆蓋在上面。但仔細辨認,依然可以發現當年工程量之浩大。這就是兩道防線,如果底下一道防線破了,接近山頂上面還有一道,可以進行抵抗。
雖然金牛山不高,但平地起峰,孤嶺聳翠,即便在冬天,依然能看到滿山的翠綠。如今,常有附近村民利用閑暇時間上山游玩,即便是年歲已高的老太太,走在金牛山的叢林間腳力依然深厚。若是途中遇到了她,也不要稱呼其為老人家,因為對方一定很自信地說,我很年輕,小鎮的山水將皮膚保養得很好,還夠不上老。
金牛鎮西北至今還存有古城墻遺址。在金牛鎮政府不遠處的西北方向,依稀可以看到長長的土坡,相傳為三國時所建的護城墻,都是由百姓一擔擔挑土建起來的。經歷歲月的風吹日曬,如今的土坡多數已經殘缺,還有村民在上面種菜,遠遠望去,長長的土坡上點綴著一抹綠色。
葵花井訴說著金牛鎮解釋不了的奧秘。由金石路上金牛山南坡,沿著蜿蜒的盤山小道,上行不久就會來到一個類似石臼的石潭——葵花井,潭深2米,無論天旱地干,終年泉水不斷。涓涓清泉,甘洌可口,附近鄉民以此水煮飯粥、燒茶水,香氣撲鼻,令人喜愛。
傳說,曹操駐扎金牛年間,大旱連年,村野水井干涸,士兵鄉民無水做飯。為祈求上蒼降雨,金牛山上每天都做求雨祭祀。這天,曹操最小的女兒葵花又加入祈雨行列,跪在石板上的葵花想到不少村民和士兵因干渴而死,不禁潸然淚下,淚珠不斷滴在石板上,青石板立即被溶化,化作一石臼狀,泉水頓時涌出。村民為永銘葵花的賢德,就將此泉叫葵花井。金牛大扁糖因用此泉水制作糖飴,香甜可口,列為貢品,蜚聲四方。
金牛鎮村民都知道孫立人故居這個小四合院的歷史,那曾讓鎮上所有人都引以為傲。孫立人故居坐北朝南,原本孫家有房屋103間,后來大部分房屋解放后用于辦學,只保存下了11間房子的小四合院,這個小四合院就是當年孫立人出生娶妻的地方。
四合院坐落在金牛中學內,也屬于學校來負責管理和日常維護。孫立人早期的啟蒙就從這間小四合院開始,小鎮上的人誰也想不到,長大后走出去的孫立人會在后來抗日戰場上演繹一個個戰爭傳奇。
2005年,當地政府在四合院建了一個“抗日名將孫立人抗戰事跡陳列館”,館內史料和實物都是由名將孫立人的后人捐贈的,五個展室內,有三個是重點介紹當時孫立人帶領遠征軍在緬甸抗日的英勇事跡。
孫立人故居中,當年他和第一任妻子龔氏結婚時的房間布置依然完整保留了下來。小鎮上,一提到孫立人,他率領遠征軍在緬甸戰場上如何運用迂回戰術打敗敵軍的故事,就在村民口中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