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該詩出自唐代詩人顏仁郁所做的《農家》。詩里生動地描繪了中國古代農民“鐵犁牛耕”的場景。
今天我們都知道農民在田地里使用的是先進工具、運用的是現代技術,那么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耕作的呢?今天走進中國古代農民耕作的現場,我們來一探究竟。
1、原始社會
刀耕火種
表現:
新石器時代殘留的農業經營方式,屬于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來用鐵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木曬干后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后不再施肥,一般種一年后易地而種。
評價:
由于經營粗放,畝產只有50千克左右,俗稱“種一偏坡,收一蘿蘿”,體現了當時農業活動的落后與無奈。
2、商周時期
大規模簡單協作
表現:
這與商周時期的經濟基礎——井田制有關,奴隸主強制奴隸集體勞動。商代的耕作方式主要是“協田”,三人一組使用耒耜(leisi)翻土,可以節省體力。西周改為二人一組,謂之“耦耕”(ougeng)。同時,這一時期青銅農具開始使用。
評價:
農業在這一時期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農田水利有較大發展。農作物品種增多,到西周時期,后世的主要農作物大都出現。耕作技術也有所提高,人們已經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
3、春秋戰國時期
鐵犁牛耕
表現:
春秋時期出現鐵農具,后期出現牛耕,到戰國時鐵農具得到普遍推廣,牛耕使用范圍也擴大。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評價:
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使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也是我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體現了我國古代耕作方式的不斷進步。
4、魏晉南北朝時期
精耕細作
表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土地狹小而人口密集,戶均耕地減少,因此發展精耕細作、提高農業單產成為剛需。該時期的統治者勸課農桑均以提倡精耕細作為要旨。《齊民要術》一書中也記載了該時期上等地畝產大體在十石上下,平均畝產五斛左右,略高于兩漢。
評價:
魏晉南北朝時期精耕細作的農耕方式有所發展,提高了農業單產,有利于恢復農業發展,提高經濟水平。
5、隋唐時期
鐵犁牛耕進一步發展
表現:
這一時期鐵犁牛耕進一步發展,出現曲轅犁。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更小更輕,便于人們操作,節省人力和牲畜。曲轅犁的發明,是自漢代之后農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他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
評價:
曲轅犁的出現體現了中國犁耕技術發展成熟。同時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共同推動了農業的發展,最終出現“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盛世景象。
沿用至今的農學思想
我國古代農業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不斷演化的耕作方式中,還體現在沿用至今的農學思想中。“量力而行”、“揚長避短,發揮優勢”、“趨利避害”等耳熟能詳的詞匯,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是中國古代農業經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今天還具有生命力和現實意義。
我國古代農耕方式的變化大體上分為刀耕火種—石器助耕—鐵犁牛耕三個時期,這三種方式貫穿了我國古代農民土地勞動的主要方式。尤其是鐵犁牛耕,更是自漢朝以來我國最主要的農業生產方式。
看完本期內容后,相信大家對農業知識了解的也更深入了,每個時期農業耕作制度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人口等因素都息息相關。如今,農業發展與科學技術相結合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相信在未來的世界,農業發展也會隨著時代潮流滾滾向前,不斷突破技術壁壘,成為構建美好社會的重要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