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中國園林的千年長卷,領略了從帝王苑囿的恢弘氣象到文人庭院的心靈棲居。無論是江南的婉約深邃,還是北方的壯麗輝煌,其最終成就“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境界的關鍵,在于歷代造園家爐火純青的空間經營與意境營造手法。這些手法并非憑空而來,而是經歷了漫長的實踐積累與美學升華。
▲頤和園(圖源新片場素材,僅用于學習交流)
從早期對自然山水的具象描摹(如秦漢苑囿的“一池三山”),到魏晉唐宋文人介入后對詩情畫意的意境追求(如王維輞川別業、白居易草堂),再到明清時期技藝與理論的成熟完備(以計成《園冶》為標志),中國造園手法逐漸形成了一套豐富、精微且極具東方智慧的系統。它們巧妙地處理著有限與無限、有形與無形、人工與自然的關系,將空間、光影、聲響、氣息乃至時間流轉都納入藝術表達的范疇。
概而言之,這些精妙的造園手法主要圍繞幾個核心維度展開:
拓展空間邊界:如借景,打破園墻禁錮,將遠山近水、鄰舍塔影乃至日月星辰納入園中視野;
精煉景致構圖:如框景、漏景,通過門窗廊柱、花墻漏窗“裁剪”自然,形成如畫般的定格畫面與景深層次;
調動多維感官:如聲景、香景,巧妙利用風雨泉澗之聲、四時草木之香,營造超越視覺的沉浸式意境;
隱喻時間流轉:通過植物配置(如個園四季假山)與光影設計,在靜態空間中感知四季更迭與晨昏變化。
正是這些匠心獨運的手法,使得方寸之地可納天地之闊,尋常花木能寄深遠之情。
▲虎丘框景(圖源新片場素材,僅用于學習交流)
一、借景:無界之園,收天地于尺幅
“俗則屏之,嘉則收之”——明代造園家計成在《園冶》中道破借景精髓。此手法突破圍墻限制,將園外山川、塔影、日月風云納入園中,形成三重意境。
①近借:在園中欣賞園外近處的景物。
②遠借:以千米外的景致延伸視野。蘇州拙政園西眺北寺塔,塔影懸于林梢,仿佛園中一景。此塔原屬三國孫權所建報恩寺,距園兩里之遙,造園者刻意在東隅種植疏朗喬木,開辟透景線,使塔身“懸”于密林之上,成就“不出城廓而獲山林之勝”的妙境。
③鄰借:在園中欣賞相鄰園林的景物。
④互借:鄰園景物互通有無。拙政園中部與清末補園以墻相隔,兩園主協商后共筑“宜兩亭”于界山:補園主人登亭可賞復園荷風,復園主人推窗可見亭臺飛檐,一亭雙景,化解隔閡。
⑤仰借:在園中仰視園外的峰巒、峭壁或鄰寺的高塔。
⑥俯借:在園中的高視點,俯瞰園內外的景物。
⑦應時借:捕捉四時光影流轉。北京頤和園“湖山真意”亭西向敞軒,借西山為屏、玉泉塔為筆,更在黃昏時收納落日熔金、霞染群峰的瞬息畫卷;獅子林則留水面倒映云霞虹霓,以天為幕,以池為鏡。
經典案例:
頤和園的借景堪稱登峰造極。乾隆原計劃在萬壽山建九層塔,因玉泉山已有七層玉峰塔,恐雙塔爭勢破壞借景層次,果斷拆毀未成之塔。昆明湖西岸不設高墻,以垂柳柔化邊界,將玉泉山與西山群峰“無縫接入”園中,形成60里縱深的山水長卷。
▲網師園(圖源新片場素材,僅用于學習交流)
二、框景·漏景:方寸之間的詩畫定格
借景延伸空間,而框景與漏景則精煉意境。造園家以門窗廊柱為畫框,裁切自然成幅,再通過漏窗實現景深滲透:
框景:揚州個園“宜雨軒”四面開窗,每窗一季假山:春山翠竹、夏山云峰、秋山紅楓、冬山雪石,四時風華凝于一瞬。
漏景:蘇州滄浪亭復廊嵌108式花窗,漫步其間,竹影、芭蕉、湖石如連環畫頁次第展開。尤以“翠玲瓏”館南窗為絕——疏竹映白墻,恰似鄭板橋水墨小品。
此法暗合中國藝術“留白”哲學:滄浪亭“翠玲瓏”館南窗僅植疏竹三竿,粉墻為紙,日光拓影,虛處比實處更耐尋味。
▲滄浪亭花窗(圖源蘇州姑蘇發布,僅用于學習交流)
三、聲景·香景:無形之境的東方韻律
園林不僅可游可望,更可聞可嗅。“聲借”與“香借”調動通感,讓意境浸透身心:
聲借:拙政園“留聽閣”臨水而筑,名取李商隱“留得枯荷聽雨聲”。深秋雨落殘荷,清冷聲響反襯園之幽寂;無錫寄暢園“八音澗”引惠山泉入石谷,水擊青石如琴瑟和鳴。
香借:拙政園“遠香堂”面荷池而立,夏日風送蓮香,暗喻君子之德;網師園“小山叢桂軒”植金桂玉蘭,秋日甜香盈室,呼應“桂子月中落”的詩境。
此類設計彰顯古人“天人共感”的生態智慧——風聲、水響、花香皆非點綴,而是與建筑、植物共構生命系統。
古今回響:造園智慧的當代傳承與生活啟示
古典園林的營造智慧并未塵封于歷史,反而在當代設計與日常生活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現代景觀設計師們巧妙轉化傳統手法,賦予其時代表達:貝聿銘在蘇州博物館新館以"以壁為紙,以石為繪"的理念,用片石假山借景毗鄰拙政園的古木蒼翠,六角漏窗框取忠王府的飛檐翹角,讓千年造園基因在現代建筑中延續;杭州西溪濕地則運用"聲景"理念,保留蘆葦沙沙、禽鳥啁啾的自然韻律,再現了"枯荷聽雨"的東方意境。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智慧正悄然融入普通人的生活——都市陽臺的三尺綠意,是"芥子納須彌"的現代詮釋;書房飄窗借入的街角梧桐四季,暗合"綠楊宜作兩家春"的共享哲學;甚至手機鏡頭捕捉的晨光穿葉,也與古人窗裁山石的匠心異曲同工。正如明代計成在《園冶》中所悟:"借景無由,觸景俱是",真正的造園術從不止于技法,而是一種發現美、尊重自然的生活態度。當我們在水泥森林中種下一株藤蔓,在案頭陶缽注入清泉叮咚,便是以最樸素的方式,延續著這份流淌千年的東方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