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感慨:“世界如此遼闊,令人心生向往。”旅游,仿佛是我們乏味生活中意外降臨的驚喜,是平淡歲月里的一抹絢爛色彩。那么,在這個暑假,你們又踏足了哪些地方呢?在旅途中,面對那些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你是否曾被那些由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古詩詞所打動?你或許好奇,這些古人是如何吟詠出這些流傳千古的詩句的,難道他們也像我們一樣熱愛出門旅行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探尋古人出游的背后故事。
其實,中國文字中很早就有了表達旅游和旅行意思的詞匯。《周易·觀卦》中就出現了“觀國之光”的詞語,它后來演變為“觀光”,即旅游之意。到了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梁朝詩人沈約在《悲哉行》一詩中寫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這標志著“旅游”一詞在中國典籍中的最早出現。
古代旅游的背景和限制
但在古代,人們出遠門并不像現在這樣便捷,往往需要花費十天半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封建禮教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外出旅行和旅游必須要有合理的理由,并且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這條規定可以概括為“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其中合理的理由可能包括經商、游學、游宦、游方、鎮戍和游豫等。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徒步旅行成為常態,旅途中的艱難險阻可想而知。李白的《行路難》中就曾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來形容旅途的艱辛。因此,中國古代的普通老百姓更傾向于選擇近游的方式出行,例如清明節的踏青和重陽節的登高等活動。
倘若古人渴望出門遠游,他們該如何準備呢?無論是孔子、徐霞客式的游學之旅,還是謝靈運等文人墨客的山水之行,抑或是張騫、鄭和般的政治使命,出遠門都并非輕而易舉。在啟程之前,他們必須完成一系列繁瑣而重要的準備工作。
出游準備及儀式
首先,卜行是不可或缺的環節。古人會翻閱黃歷、研究周易,挑選一個黃道吉日再上路,以期旅途平安順利。在明代,甚至出現了專門針對出行的占卜書籍,成為出行者的必備指南。
其次,祖道儀式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是行旅者上路前的祭祀活動,旨在祈求神靈保佑旅途平安。
最后,離筵則是親朋好友為遠行者設宴餞行的場合。在送行即將結束時,親朋好友會在路邊為行人敬酒道別,寓意深情厚誼。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便生動描繪了這樣的場景:“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古代的出行方式及相關設施
攜帶旅伴是古人出行的重要考慮之一。由于旅途中的行李繁重,需要有人肩挑擔扛,因此攜帶家奴或尋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結伴而行成為了一種普遍的選擇。同時,在路途中遇到歹人劫匪時,有旅伴的陪伴也能增加一份安全感,相互照應。
準備必要的證件是古代出行不可或缺的一環。無論是官員、商人的差旅,還是官方授權的外事活動,都需要攜帶官方頒發的“路引”(類似于現代身份證)或門券、魚符、牙牌等身份證明,甚至還有作為古代護照的“通關文牒”。旅店方面則需對住店客人的詳細信息進行登記,包括姓名、籍貫、職業、目的地及事由,其嚴格程度甚至超越了現代登記制度。
古代旅行指南和攻略
在古代,選好黃道吉日是出行的重要一環,而缺乏旅行攻略則往往讓人寸步難行。那時,旅行手冊頗受歡迎,游記類作品層出不窮,描繪了各地的名勝風景。自唐代開始,記錄“旅游路線”的作品也逐漸興起,為旅行者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到了明代,專門的旅游地圖如《廣輿圖》、《皇輿考》以及《今古輿地圖》等應運而生,甚至還有針對某一地區景點的旅游圖,如《北京八景圖》,為旅行者提供了詳盡的地理信息和景觀描述。
這些旅游攻略不僅詳細介紹了行路路線,還精心搜集了一路上可能途經的名勝古跡。它們周到地提供了投宿建議、食宿交通的收費標準,以及各種實用的注意事項。這些書籍不僅發揮了旅行指南的重要作用,更激發了無數人出游的渴望和決心。
古代的住宿選擇
如今,出行住宿的選擇已然豐富多彩,不僅限于找到一個簡單的落腳點。現代人可以選擇入住各類酒店、體驗獨特的民俗,或是選擇農家院享受寧靜的田園生活。然而,在古代,情況則大相徑庭。那時,官家多住驛站,商旅則常駐客棧。當身處偏遠之地,前無村落后無城鎮時,民宿、寺廟和道觀便成為了不錯的棲息之所。當然,露宿野外或在船上夜宿也時有發生,別有一番風味。
隨著漢朝國力的強盛,跨國旅行逐漸增多,為此,漢朝特地建造了名為“蠻夷邸”的建筑,專門為外國使者和商人提供食宿服務,其命名雖顯隨意,卻也彰顯了當時的開放包容。南北朝時期的洛陽,同樣修建了類似的“涉外飯店”,名為“四夷館”,寓意著接納四方來客。隋唐、宋朝時期,這類外事賓館的名稱演變為“四方館”,而在元明清時期,則又更名為“會同館”,寓意著與各國友好往來、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