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佛教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塔,塔內埋藏佛祖的身骨舍利,因此,塔就成為教徒們頂禮膜拜的神圣建筑。受印度佛教建筑的影響,中國佛教建筑最初的寺廟也把塔放在中心位置。
史書上記載,南北朝時期的一些寺廟都以塔為主體建筑,使之處于中心位置。到唐代,塔的地位逐步降低,殿的地位日益提高。開始時,塔殿并立;繼而,塔在殿后;最后,塔被置于寺外,或另建塔院,而殿卻被放在寺廟建筑的主體位置上。
佛教建筑由以塔為中心演變為以殿堂為中心的過程,標志著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其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是受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的影響。華夏大地自殷周至唐代的一千多年中,宮殿、王府、署衙、宅第等,逐步形成以殿為主,由層層院落組成的傳統建筑模式。
在這種建筑群中,殿的位置是崇高的、神圣的、顯赫的,是帝王議論國家大事、舉行大典的地方,也是祭祀天地,社稷、神靈和祖宗牌位的地方。因此在佛教寺廟中,供奉佛像、禮佛、誦經的地方也應該是殿,這是中國人早已習慣并經常采用的形式。
二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后,一些王公、貴族、富商、甚至皇帝,出于對佛教的崇敬,往往“舍宅為寺”。像河南登封“嵩岳寺”,原是北魏宣武帝拓跋恪的離宮,后由其子舍作寺院。
北京雍和宮原是清胤禎的雍親王府,當他當上皇帝后,將其一半改成喇嘛寺廟。這些宅第都以大殿為主體建筑,改成寺廟后,對佛教寺廟建筑布局和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到了宋代,以殿為中心的佛教寺廟,又被中國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禪宗發展成“伽藍七堂”的建筑形式。七堂,即指佛堂、法堂、僧房、庫廚櫥、山門、西凈、浴室等。這樣,從印度傳來的佛教寺廟,已全部“中國化”了。
佛教傳入中國時,中國的匠師已經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經驗。在工程結構方面,形成了一套有高度科學性的結構方法;在建筑的藝術處理方面,也形成了一套特殊風格的手法,成為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那就是今天一般被稱作中國建筑的這樣一個建筑體系。
在這些建筑之中,有住宅、宮殿、衙署、作坊、倉庫等等,也有為滿足各種精神需要的特殊建筑,如中國傳統祭祀天地和五谷之神的壇廟,拜祖先的家廟,模擬神仙世界的仙山樓閣,迎接從云端下來的仙人的高臺等等。中國的佛教建筑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