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形成的村落空間、建筑風格,鐫刻著一圈圈生命的年輪,印載著一個個家族的譜系。人們在與鄉土的廝守和融入中,感受著土地的博大與包容,體驗著生活的質樸和厚重。
鄉村建筑是全世界各大文化圈和亞文化圈人居環境特色體現、表達和持續成長的主要載體之一,不同文化圈的鄉村建筑的樣式、風格、建造方式、環境場所營造是建筑學的主要研究客體。鄉村及其相關的鄉土民居建筑的視覺表征和人們的社會組織結構、日常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中國陜西窯洞民居、西南地區的干闌式民居、北京四合院民居、重慶地區的吊腳樓民居、福建土樓和土堡民居,中國藏族民居、皖南民居以及眾多少數民族地區的鄉村建筑,無一不與特定的地域氣候條件、地形地貌、聚落生活方式和鄉土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鄉村聚落及其演進發展是歷史、文化、宗族、地緣和生物氣候條件互動交織的產物,鄉村建筑構成了鄉村聚落物質環境的載體,也是建筑師、規劃師以及更多無名的民間工匠、技師專業工作的主要對象。
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和空間格局,物質形態對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的高度依賴性,使它成為最有價值的研究對象,特別是遠離都市、鄉土氣息濃郁的邊遠地區和具有自身獨特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地區,材料原始、忠實反映和回應特定氣候和生態要素、接近自然的物質形態,大多能代表一個地域范圍的地理特征。
鄉村居住環境有著城市居住環境不可比擬的優勢,如接近自然、接近生產、空氣新鮮、民風淳樸、生活節奏快慢適度等。當然相比城市而言,也有著文化活動較少、基礎設施條件配套以及建設門檻較高等不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需要將鄉村建成像城市一樣的居住環境。
鄉村中的建筑和建筑設計與城市中的情況有著很大的差距,不僅反映在對于尺度和人際關系都較小的鄉村,建筑和其他社會、經濟、環境的關聯性更為密切,更互為表里,其設計方式方法,建造方式和使用方式都有獨有的特征。
因此,作為“上山下鄉”的城市建筑師,了解鄉村建筑和建筑設計的特點及規律,順應它是必備的,也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