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鄉村旅游發展30多年來,眾多的鄉村旅游規劃成功地指導了鄉村旅游建設,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大量的鄉村旅游規劃中還都存在著“人”的缺失的問題。
普遍的問題是見物不見人,滿眼鄉野,不見鄉民,把鄉村的締造者丟在了一邊,這不利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因為鄉村旅游不光要有鄉村景觀,還要有鄉人生活的“活生生”的氛圍。
鄉村是鄉民的祖居之地,是他們世世代代開發、建設的成果,與鄉民的生活休戚相關,無論是房屋、田野還是豬圈、雞舍,都是依靠鄉民的雙手建造的,鄉村旅游規劃中如果忽略了鄉民的存在,便會缺乏生機。
鄉村文化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久遠積淀,鄉民以智慧和辛勞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多姿多彩的鄉村文化又在千百年的生產生活中得到發展和傳承,而鄉民正是傳承鄉村文化的載體,他們是鄉村文化的“源”文化,也是吸引旅游者到鄉村旅游的核心要素。
那么,鄉村旅游規劃應該如何來展現人呢?
鄉土建筑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能直接表達鄉村的個性特征。有的規劃盲目要求遷建、復建或興建人造景觀,致使一些鄉土建筑原有的歷史風貌格局被肢解,造成鄉村特色的缺失。對鄉土建筑的改造與利用,應當積極聽取鄉民的意見,尊重鄉土建筑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出現的變化,尊重其結構的特色和完整性。
鄉村旅游規劃應結合鄉民的日常生活,將鄉民的生活形態設計到規劃中去。使游客在游玩中體驗鄉村生活的自然純樸;通過設計開展鄉村戲曲的學唱、觀看老藝人的表演等活動,讓游客能夠真正融入鄉民的日常生活中,體驗鄉村生活的樂趣。
目前,家族及家族關系仍然是鄉村社會的一個客觀存在。可以通過對祠堂修繕、族譜修訂等方式傳承家族文化,并將祠堂、宗祠融入鄉村旅游中,將其設計成鄉村旅游活動中的一個參觀項目,使游客體驗到鄉村中“人”的生命和情感的延續。
鄉民是鄉村文化的展示者,是鄉村旅游真實性的源泉,也是鄉村旅游中“活”的旅游資源。一些規劃設計將鄉民遷出村落后,再吸引投資者入駐經營,殊不知失去了鄉民的鄉村也就丟失了鄉韻,根還在,魂卻已游走。
只有通過鄉民的參與,才能給旅游者以真實的鄉村面貌。鄉民不僅可以從事本土民俗活動的表演,指導游客的農事活動,教練游客鄉村游戲等,還能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餐飲、住宿等服務,是鄉村旅游須臾不能離開的魂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