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的建鎮歷史至今也逾一千多年,而真正的成市之史則推向更遠。雖說關于“新市”形成,史載有“陸市遷徙而成新市”之說,其實,新市之地在“陸市遷徙”之前,早已“水陸環繞,舟楫通利”了。朱泗將軍在“陸市遷徙”之前便生活在新市的地域上展開了浩繁的治水活動,這是一個史家不爭的事實?,F在當我們綜觀新市的歷史,看到新市如此燦爛的歷史文化,令我們動容,而最能體現新市的歷史文化,重點是以下六項:
一、水文化,驚世駭俗
新市古鎮的歷史,是一部水的歷史,從開創到發展都與水緊密相關??梢哉f,新市得益于水,又開發了水的智慧,讓水為百姓生活創造極致優雅的舒適條件。
從地理位置看,新市正處于運河與苕溪兩大河流相遇的地方,這是浙北任何一座古鎮都沒法與之媲美的優勢水文條件,可謂是得天獨厚。上帝既然如此眷顧它,就讓這塊土地產生了治水英雄、開城英雄、宗教大師、文化名人,讓新市成為浙北首屈一指的古鎮,不成此業,絕不收兵。
新市的水文化,最大的體現在于西晉的先人朱泗開挖河渠,用一條西河口,解決了古鎮的水患,引發運河與苕溪之水的交匯神話,引來十多里處受到水患罹難的陸市上千民眾遷徙,把一處極為普通的浙北濕地,建設成“水陸環繞,舟楫通利”的“仙潭國”。其次,新市水文化體現在道教的滲入,產生了近乎玄幻小說里的“三潭、九井、十八塊”的美麗設計,文藝大于實用,但這些卻讓新市古鎮的文化變得高深,充滿對八鄰四鄉的吸引,創造了千古神奇。
二、道教文化、全面設計
新市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浙北、乃至全國同等規模的古鎮,也是絕無僅有的。新市的“仙潭”傳說與一位歷史上南北朝江南道教大家陸修靜有關。根據新市姚永奎先生與徐傳忠先生的撰文,新市整座古城的水利布局、橋梁布局、街巷布局都與道教有著緊密結合且布局有致,不漏纖毫,就像現在的政府市政建設部門一樣,進行了地理、行政、文化、生活的多方面研究設計。
三潭:即新市的“東潭、南潭、西潭”,“三潭”之說,起于道教“三生萬物”學說,寓于“天地人合一”的道理,大手筆。
九井:將新市現有的九口古井,按“北斗七星”加“左輔”、“右弼”兩星,總為九星排列,隱示應對天上的九皇君星,充滿神秘、對應、暗力的味道。
十八塊:新市形若神龜,地分十八塊,而十八筆劃恰好是“遁”。喻為新市這一神龜,有靈性,可對付各類天災,新市百姓生活在神龜的背上,保持著平安泰順的幸運。
“七十二座橋”與“三十六條巷”:“七十二座橋”即應對了道家所說的“七十二地煞”,“地煞”泛指兇神惡鬼,比喻惡勢力,用石橋把這些兇神惡鬼鎮住?!叭鶙l巷”即應對了道家所說的“三十六天罡”。“天罡”是指正義剛勁的力量,有了“三十六天罡”,人間所有的邪惡都會被收伏。
橋梁的“八卦”、“五行”命名:經過上千年的修整,新市逐步形成一套道家“八卦”、“五行”的橋梁命名。“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方神獸)”,則新市鎮:東為青龍橋,西為白虎橋,南為朱雀橋,北為玄武橋。鎮南的橋名與“天”有關:步云橋、朱雀橋、云頭橋、景云橋。南潭四周的橋名則以“升天得仙”命名:望仙橋、駕仙橋、會仙橋、圓覺橋、大觀橋、聚福橋。鎮東橋名多示“財運”之意:興隆橋、阜民橋、孩兒橋、萬年橋、普濟橋、安慶橋、長壽橋、清風橋、明月橋、順濟橋、萬象橋、永豐橋。鎮西橋梁則多示“平安”之意:安康橋、普安橋、太平橋、保寧橋、永寧橋、萬安橋。鎮北橋梁多示“文化”之意:狀元橋、虹橋、大成橋、文運橋、發祥橋。鎮中橋梁以“五行”命名:環龍橋、會龍橋、啟龍橋、飛龍橋、躍龍橋。
街道的“五行”命名:仙潭西、東、北、南、中的主要街道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如:自西進來的街稱“西安街”,自東進來的街稱“東升街”,從北進來的街稱“北平街”,從南進來的街稱為“南昌街”,中間稱“仙潭”。
三、城防文化,完備無缺
新市自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建鎮以來,城防建設逐年完善,涉及糧倉、兵營、政府辦公、城關安保、河道安檢等方面,建立寵大的城防體系。主要有:
兩大官府糧庫,即楊家倉,常平倉。
兩大官府管理機構辦公駐處,有東衙為“河泊所”(建于東柵順濟橋西側),西衙為“巡檢司”(建于西柵馬公橋西側)。
“屠家堡”駐扎兵營,宋元兩代屯兵。
“五關柵”之處設立更樓,分別在東柵(又稱“東關”)鎮東(普濟橋下)、南柵(又稱“南關”)鎮南(圓覺橋下)、北柵(又稱“北關”)鎮北(狀元橋下)、西柵(又稱“西關”)鎮西(萬安橋下)、小南柵(聚福橋下)五處的關柵,設立用于城防警衛的更樓,每更鳴鑼以警盜。
在廿八條街的河道上設立柵欄,以作城衛布防。
四、宗教建筑文化,奇葩獨妍
新市的宗教建筑文化,堪稱一奇:儒、釋、道、耶穌、四教并列,這在江南所有古鎮之中,開出了歷史文化的奇葩。主要有:
宣梵院、潮音庵。
劉王廟及永靈三廟:西廟、東廟、南廟。
三賢祠、報本堂、東岳行祠、佑圣祠堂、康王祠、劉宣教祠。
陸仙樓、覺海寺、慧通寺、雙塔寺、明因院、海會禪院、觀音殿、彌陀閣、佛閣、塔院、三官殿、三官樓、蓬萊道院。
天主教堂、育嬰堂。
五、香市文化,異軍突起
“香市”是江南特定的商貿集市形式,是江南最初的商貿雛形。新市“香市”文化起源于東晉以來歷朝歷代對本地民族英雄大將軍朱泗廟的加爵封謚,吸引更多更遠的民眾來這里燒香敬神。明朝正德年間陳霆編纂的《仙潭志》中記載了這些祭祀盛事,宋元佑元年,鎮東人民以走祀不便,分建了“東廟”,北宋期間,又在新市南柵,為解漕運祈神佑護之需,單獨建了“南廟”。這樣的話,新市古鎮為一個神像建造起護神廟就有三座,反映出祭祀活動人滿為患,車水馬龍,形成歷史上新市“香市”文化的起源。
新市“清明香市”是從明代后期從“廟會”的社祭形式轉入“香市”的入寺敬香形式,香市文化的規模與內容更為寬泛和廣闊,“清明香市”基本是以“覺海寺”為中心。清朝康熙年間由程之彭先生編纂的《仙潭文獻》“節令”一卷中對新市古鎮“清明香市”進行了記載:“大賽春社,景物繁華,士女雜沓,前后月余,近鄉婦女無不入市,托以拈香祀蠶,盛極一時,而覺海寺、東岳廟為最鬧。”
綜觀新市“香市”文化的發達,主要標志在于,一是廟宇特別多,二是集市形式多樣,三是由“香市”而衍生出新市古鎮用于燒香進寺蠟燭生產的“芯?!睒I。
六、方志文化,獨一無二
據新市沈華生先生研究發現,新市古鎮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反映在方志文化上更是屬于江南古鎮的獨一無二,首屈一指。據不完全統計,新市古鎮歷代編纂的方志有十部之多,這是舉世罕見的文化奇跡。具體有:
1、明代里人胡嗣宗順天年間編纂的《仙潭事跡》、已佚。
2、明代里人陳霆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編纂的《仙潭志》。
3、明代里人胡道傳編纂的《仙潭續志》,已佚。
4、明代里人胡道傳續編、里人沈戩谷于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補訂的《仙潭后志》。
5、清代里人程之彭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修的《仙潭文獻》(存世僅為殘卷)。
6、清代里人潘谷于順治年間(公元1638—1661年)編纂的《仙潭志略》,已佚。
7、清代里人胡爾嘉修于順治、康熙年間(公元1644—1722年)的《仙潭志補》,已佚。
8、清代陳尚古修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的《仙潭志余》,已佚。
9、清代里人沈赤然于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的《新市鎮續志》。
10、清代里人費梧于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修的《新市鎮再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