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寺原名解脫庵,亦名觀音堂。位于古絲綢之路的重鎮——甘肅省敦煌市南4公里處鳴沙山下,月牙泉邊。占地面積300畝的新寺院對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陳列館等設施進行了改造、維修和擴建,重現了唐式佛教寺院風格,其擴建后成為敦煌最為重要的漢傳佛教宗教活動場所。
2013年9月30日,雷音寺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以莫高窟172窟經變壁畫的建筑結構布局為藍圖的敦煌雷音寺建成,“升級”后的雷音寺成為了敦煌境內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
傳說古時在月牙泉附近有雷音寺,后沙暴橫行,寺院為鳴沙山所埋,1989年,由國內外佛教團體和敦煌市佛教徒捐贈,于今日位置重建了雷音寺,1991年6月落成開光,并對游人開放。
天王殿,又稱彌勒殿,是佛教寺院內的第一重殿,殿內正中供奉著彌勒塑像,左右供奉著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韋馱天塑像,因此得名。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中供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敦煌,歷朝歷代都是佛教圣地,千百年來不斷的吸引著無數內心具有崇高信仰的人們,不遠萬里來到這里。
每逢辭舊迎新之際,眾多善男信女也同樣紛紛涌向千年寶剎雷音寺,為來年家人的平安和順利虔誠的祈禱,這已然成為一種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傳統文化。
敦煌佛教文化
拜懺法會
拜懺,又稱為禮懺,就是禮拜諸佛菩薩,懺悔自己的一切罪業。拜懺的作用,即是洗刷自己的罪業之心,漸漸地將罪垢懺除,就得到了清凈的解脫之心,由雷音寺眾僧帶領市民及游客念經拜懺。
傳燈、誦經法會
傳燈法會是為祈和平、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家家吉祥,莊嚴隆重,氣氛祥和的祈福傳燈法會,把這種象征具體化,以實質的形式表達出來,大家手捧蓮花座燈,相互傳遞,將光明傳向四方,在雷音寺大光明殿前燃起蓮花長明燈,由雷音寺現任住持道證法師率眾僧帶領市民及游客,圍繞大光明殿前的道場踱步念經。
渡九宮格、撞吉祥鐘
起源于河圖洛書,河圖與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中華文明的源頭,被譽為“宇宙魔方”。相傳,上古伏羲氏時,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浮出龍馬,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為《周易》來源。民間流傳,九宮格具有辟邪消災,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的意義。
萬人齋
新年的這一天,雷音寺將大開齋堂,為眾生廣布齋飯,以藥食慰藉蒼生,為眾生祈求平安。
傳說古時在月牙泉附近有雷音寺,后沙暴橫行,寺院為鳴沙山所埋,1989年,由國內外佛教團體和敦煌市佛教徒捐贈,于今日位置重健了雷音寺,1991年6月落成開光,并對游人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