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人自古就把家國情懷、山水情韻都安放在書房之中,書房成了他們照見天地心的理想之地。
“書房”其實是現代才開始流行的叫法,古代稱之為書齋,或用齋、堂、屋、居、室、庵、館、軒、園等來命名。
耳熟能詳的有徐渭的“青藤書屋”,杜甫的“浣花草堂”,李白的“青蓮居”,劉禹錫的“陋室”,李漁的“芥子園”,都又美又雅。
【明】仇英《人物故事圖冊》之《竹院品古圖》
仇英《竹院品古圖》:將身外余事過成風雅詩章
古代文人對書房內外的環境要求很高,首先書齋外的環境要極富詩情畫意,只有雅氣十足,才能洗盡俗腸。
明《長物志序》就有對書房的要求:“幾榻有變,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貴其精而便,簡而裁,巧而自然也。”
【清】《乾隆帝寫字像軸》局部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古人書房不追求寬敞。明代文人歸有光的書房“項脊軒”就是以小出名: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即使是皇家書房,也并非以大為好。乾隆皇帝位于養心殿內的“三希堂”,僅八平方米。
古人書房不僅擺放書籍,也喜歡擺放綠植。君子寄托之物很多,修身養性的蘭蒲、青苔、碗蓮......置放在書房內,既養眼又養心。
靜養植,動養魚。有時還會在書房靠窗或向陽處設一盆池,池中養魚,讀書乏累之時,觀魚賞玩。
有的養花,有的養魚,有的養鶴,云扶繞籬鶴,人伴滿床書。與植物生物相處,人的內心也會平和。
畫中乾隆坐在一張羅漢床上,疲累時可榻上斜臥。枕書淺臥待花明,床下放腳凳一條。背后屏風是一幅“四王”山水畫。
文房四寶、書籍字畫、花瓶文玩,好一富麗堂皇的宮廷書齋。
女性更是讓書房增添了幾分意趣,臨窗一陣風,幾頁落花香。
女子讀書時的風姿和飄逸,這是閱讀帶來的自由和浪漫。若有詩書藏于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室雅何須大,有書知天下。
書房,紙上事、修心事也,可不究其表,而觀其心。
文人的書房,是文人的心之所向、心之所安、心之所在。
一間書房,半生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