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處園林之后,怎么知道最佳的游園路線,怎么快速把握園林的空間?
這個問題很好,大多數逛園的人并沒有專業(yè)的空間視角,對著導覽圖可能也無法在腦中建立一個完整的空間。那普通人應該怎么逛園呢,有沒有一套科學有效的方法呢?
答案是:有的
這期就給大家?guī)讉€方法,我稱之為“黃金法則”,這是我每次去園林考察都會使用的,大家進園后按照我的方法,即便不看導覽圖也能更加有目的性地游園賞園。
一、進門先看「水系走向」,隨“勢”而行
古典園林大多以水為中心,水不僅是景觀的核心,還是空間布局的“骨架”。所以進門先找水,可以快速抓住園林的空間脈絡。
園林中的水一般會模擬自然水系,形成水尾→池塘→水源三段式,園林建筑和假山大多圍繞水系布局,我們入園之后可以先找到水,然后沿著岸邊游覽,這樣既能看到亭臺樓閣的倒影,也能順著水流方向自然串聯(lián)起主要景點。
不過這里按照園林的大小,會分成兩種情況:
水為圓/方的池塘
這類多為中小型園林,建筑沿池分布,比如最典型的網師園的水池彩霞池。
水為蜿蜒的溪流
大中型園林因為空間富裕,就可以把自然水系完整的模擬出來,水系有時曲折蜿蜒、有時開闊平遠,建筑和路徑就隨著水系布局,比如寄暢園的水系錦匯漪。
不過無論園林面積大小,水頭和水尾一定會有,所以我們只要沿著池塘和溪流走,總會找到水源,可能在假山之上,也可能在圍墻邊上的水閘,這個過程就是“溯源”,就像你在山谷中順著溪水逆流而上,找到水的源頭一樣。
這第一步的關鍵就是要隨“勢”而行,進園之后先無腦隨著水走,在過程中注意尋找水系突然收窄或者上面架橋的水口,看到水口,通常你就找到了水頭或者水尾。
總之在尋水游覽的過程中,你一定要不斷問自己,「這水從哪里來,流向哪里去?」
二、再找「視覺制高點」,俯瞰全園輪廓
第二步就要尋找視角制高點,但制高點一般不會在入園處設置,而且會通過障景、曲徑制造入園后的期待,游客易被入園時的假山、空間轉折所迷惑。
但不用慌,制高點散落在游園的路徑之中,我們只要沿水游覽時,看見有閣樓、假山等能登高的地方,就一定要上去,這時就可以突破遮擋,看清園林的整體空間關系。
制高點一般具備“高、露、透”三個特征,一般在園中都比較顯眼,比如獅子林西側假山上的問梅閣,旁邊沒有景物遮擋,并且在室內打開窗戶可以開放式觀景。
可能有小伙伴會疑惑,這樣居高臨下,一覽無余,不是就把“探園”發(fā)現(xiàn)的快樂給劇透了嗎?
其實恰恰相反,你看導覽圖可能會被劇透,但登高俯瞰卻不會,園中大量的植物會把后面空間遮擋住,其實你能看到的只有制高點附近的空間走勢。
比如避暑山莊空間特別大,大多空間被森林覆蓋,園中就設置了多個制高點,登高時就可以判斷自己所處的位置和確定下面要游覽的方向。
總之,在制高點時我們可以問自己這幾個問題:
“哪里有大片水域”“主要路徑呈什么形狀”“山水形成了個啥樣的空間”“接下來往哪里走”“高處能遠望到園外嗎”
通過這兩步,其實你已經可以在腦中形成一個大概的園林空間了。
三、給建筑「貼標簽」,像認路標一樣記關鍵建筑
在古典園林中,建筑如同空間的「標點符號」,通過功能、位置與形態(tài)傳遞布局邏輯。給建筑「貼標簽」,可以快速讓你明確園林中的功能空間。
那園中的建筑那么多,是不是需要一一的記憶呢?
當然不用,我們大致只要以下分出五類建筑:
第一類廳堂
廳堂是園林的社交中心,多為屋頂高大,開間寬闊的大體量建筑,在園林中大多面水布置,前面多設有月臺,可以理解為園林的“心臟”。
退思園的退思草堂、怡園的藕香榭都是此類,園主可在廳堂宴請賓朋。
第二類樓閣
二層以上,多有外廊和挑臺,用來登高遠望,藏書之用,大多名字里就含有“樓、閣”二字,比如拙政園的見山樓、浮翠閣。
第三類亭榭軒
亭榭軒都是觀景的典型建筑,開放式結構,放置在園林景色最好的地方,用來觀景、點景、休憩之用,在園林中風景最好多半是在山水之間,所以一般情況榭在水邊,臨水觀景,而亭居山中,舉高俯瞰,軒在水邊高地,是聚會之所。
而這三者的位置也可以互換,沒有什么定式,大家只要記住它們既是觀景建筑,也是點景建筑即可。
第四類舫
舫似船形,它有隱居、歸隱的基因。舫一般靠在岸邊象征不問江湖,形態(tài)上有船頭、中艙、船尾三部分。
船頭一般較高,常做成敞棚形式,供賞景、談話之用,屋頂常作成歇山頂式,中艙一般較低,是主要的空間,為供游人休息和飲宴的場所,船尾一般為兩層,類似樓閣的形象,下層設置樓梯,上層為休息、眺望遠景用的空間。
不過也有些園林并沒有具象的舫,而是通過意象將建筑想象成船,比如何園中的船廳,近園的虛舟。
第五類廊/橋
把廊和橋放一起,是因為它們都是線性引導空間的建筑,都可以曲折婉轉,也都能放在山水之間。
大體來說,廳堂就是客廳,樓閣就是藏書登高,亭榭軒就是賞景,舫象征歸隱,廊/橋引導鏈接空間,這樣貼上標簽,你就會對園林空間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四、給關鍵點拍照,用「照片拼圖」法,還原游園路徑
最后一步超簡單,就是在你實踐前三步的時候,不斷用手機拍照,最后我們只需要將碎片化觀察整合就能直觀理解園林空間,路徑邏輯與造園者的敘事意圖。
古典園林非靜態(tài)空間,而是通過路徑引導形成“步移景異”的動態(tài)體驗。拍照拼圖能將“時間維度”的游覽過程轉化為“空間維度”的視覺圖譜,可以完整還原園林空間的“起承轉合”。
記得把園林門口的導覽圖也拍下來,然后你只需要在電腦中,以平面圖為底,把所有的節(jié)點照片都貼在平面圖上,再結合你游園時候的記憶,就能還原出你體驗過的游覽空間。下圖是我當時游覽古蓮花池的照片拼圖。
這里有幾個小TIPS:
1、不要太在意拍得好不好,拍得到最重要
2、在照片旁記錄一些“游覽感受”
3、不糾結“必須看完所有角落”
以上四步,是我每次園林考察總結出的比較好用的方法,順序是:先沿著水走主線→再登高看整體→用建筑定坐標→用照片還原游園路徑。這樣可以很快在腦中構建一個園林框架,非常好用。
當然,園無定式,想怎么逛都可以,陶淵明也說園日涉以成趣。哪怕同一個園子,不同季節(jié)、不同路線走下來,感受都不一樣。不用太糾結“最佳路線”,帶著好奇心去發(fā)現(xiàn)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