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泥黛瓦,阡陌小道,半山腰上,有茅亭一間,山下黑瓦一片。一簇梨樹枝條倏然伸出,初秋時節,樹上果實正好……8月26日,杭州天文學會組織會員到開化縣長虹鄉真子坑村高田坑自然村觀測星空,這是學會成員水波第二次來到高田坑,他說,一切都沒變,一個原生態的古村落,一個觸手可及星空的地方。

高田坑村層層疊疊的屋檐
去年12月,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星空工作委員會(中國星空會)召開“暗夜星空項目首批擴大試點工作會議”,開化縣“七彩長虹”景區被列為國內首批暗夜保護地擴大試點之一。
除此,中國傳統村落、4A級景區主要景點、省級歷史文化村落、省級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諸多名號,之于高田坑,不覺贅余。在城鎮化進程加快、不少古村落日漸消逝的今日,高田坑為何仍保有那份古樸自然之美?
古村風貌,天然去雕飾
作為開化縣地勢最高的村落,高田坑自然村海拔680米,面積9公頃,整個村落呈燕窩形。這個高山里的村莊,尚留存88幢完整的夯土墻與黃泥屋。
最早“發現”高田坑,并把它“帶出去”的是一批攝影愛好者。他們用相機將這個古老村落的畫面定格,帶著這些瞬間的美景翻山越嶺給山外的人看,高田坑漸漸被世人所知。
“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古樸寧靜、與世隔絕。當年道路不通,從鄉里出發,要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那是個封閉的小山村,村里有些老人一輩子都沒到過開化縣城。”攝影家周建云拍攝高田坑長達十幾年,如今,早年一同采風的伙伴已人到中年,而高田坑還同當年一般。他曾在為高田坑專門制作的美篇里寫到:春,這里春色滿園,是個鳥語花香、梨花綻放的千年古村落;夏,這里星空璀璨,是個天文觀察、拍攝星空星軌的絕好去處;秋,這里秋高氣爽,是個多彩秋韻、秋色濃厚的采風好地方;冬,這里白雪皚皚,是個白雪不化、冰凌懸掛的賽東北山村。
2009年,高田坑自然村與外界道路開通。這時,長虹鄉政府已萌發了古村落保護意識:不允許村民在黃泥房群落擅自建造新房,如要建房,則異地搬遷。這亦為高田坑的后續保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游客摘瓜
“無序”保護,還原生態美
用“有序”的城市規劃去建設“無序”的鄉村自然之美,一張張“鄉村網紅臉”,不僅讓人覺得審美疲勞,更是缺乏鄉村自信的過度建設。
2015年,長虹鄉以高田坑、臺回山、游客接待中心為核心景點打造4A級景區。“起初,鄉里聘請國內某知名設計團隊前來設計規劃。但在后來的修繕過程中,我們發覺,真正的設計,好比女孩子化妝,自然才是真美。修繕古村落亦是如此,看不到刻意的痕跡,才能成就好的設計。”開化縣衛計局局長兼長虹鄉黨委書記汪偉萍告訴記者,此后,高田坑古村落修繕進入到“無序”建設階段。
“任性而建”并非一帆風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傳統村落生產生活方式和家庭結構發生轉變,古村落受外界文化沖擊嚴重。“村里早先是泥路,坑坑洼洼,給人一種破敗的感覺。好不容易熬到路開通了,能不能把村莊的道路修成水泥路?”道路硬化工程展開之初,不少村民提出。“我們很理解大家的這種心情,但原始村落保護一定要修舊如舊,當時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花費了一些時間。”汪偉萍說,如今游客看到由鵝卵石鋪就而成的路,返璞歸真,與村莊環境融為一體,得來不易。此外,村里原有的木頭橋腐爛了,村民修繕時,建成了水泥橋,大煞風景。只好在后續有規則地鑲嵌了一些石子,得以補救。
吸取教訓,在后續修繕工作中,小到壘一個石頭,大到建設一個景觀,鄉政府都與村干部、村中長者探討商量。請教沒有鋼筋混凝土的時代,如何建圍墻、修橋……在村溪與觀音廊橋交界處,利用當地的黃泥和石頭修建而成的圍墻;由村里木匠打造而成的精致垃圾桶;還原舊時風貌的舂米亭子。這些,無一不與當地環境巧妙融為一體。
村莊修繕工程全部由村干部帶領村民完成,既增加了村民收入,又讓他們在參與中獲得自豪感和幸福感,提高保護意識,呵護自己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景觀建設。
伊人妝畢,只待君來
在城里看來的“無序”,卻正是鄉村尊重自然規律、適應自然的體現,不僅不是落后,恰恰是因地制宜的智慧和勤勞。“實踐證明,我們的做法是對的,這種原始的、原生態的東西更能打動人。這幾年,游客和媒體蜂擁而至,村里老百姓也逐漸認識到了保護原生態的重要性,面對古樸寧靜的村莊,他們很滿意。”真子坑村支書方善飛說。
2013年9月,基于高田坑自然村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這里被開化縣攝影家協會確定為攝影創作基地。
2016年10月21日,由浙江省作家協會、開化縣委宣傳部、長虹鄉共同舉辦的首屆“最憶鄉愁”高田曬秋節暨省作協創作基地授牌儀式在高田坑舉行。
2016年12月12日,開化縣“七彩長虹”景區被列為國內首批暗夜保護地擴大試點。項目選址所在的高田坑村海拔空氣通透,無霧霾,光污染為零,具有得天獨厚的觀星條件。
在回高田坑之前,鄒應興在開化當廚子,卻總是想起夢里老家。“我遲早要回去的。”2015年底,鄒應興看到村莊建設如火如荼,他回村開辦了高田古民居農家樂,成為村里為數不多的經營戶之一。
“經常有人問我,這個村現在這么漂亮,為什么不鼓勵村民大力發展民宿和農家樂?”方善飛解釋,2013年,鄉里曾組織村干部去國內頂尖民宿靈隱寺旁邊的阿曼法云參觀,“它的特點是外表看起來全是黃泥房子,內部裝修卻非常豪華,住宿費每晚上萬元。當時我就想,這不是跟我們村里的黃泥房一樣嘛。”這幾年,長虹鄉多次組織新農村建設干部培訓班。方善飛漸漸懂得,發展農家樂要因地制宜,有些村莊在新農村建設之中,適合發展農家樂和民宿帶動村集體經濟,但傳統古村落的開發利用,前提還應是保護,進而尋找一種更適合它的方式來開發。假如當下就鼓勵家家戶戶搞農家樂,有些操之過急。“守護和等待,即是最好的開發利用。”他說。(文/衢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