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建筑以木構架體系為主,木材是主要使用的建筑材料。然而,木材有著天然的缺點,尤其不耐腐蝕。那古人如何能讓一座古建筑保存千年?古建筑在建造時是如何進行防腐處理的呢?
為了延長建筑的使用年限,對于木材要精挑細選。重要的建筑要選用耐腐蝕質地堅硬的木材如龍腦香袖木、楠木等。一般建筑也多用松木、杉木。在一棟建筑物之內按照部位不同也采用了不同樹種木材,尤其梁柱等承重構件,要用最好的木材,充分考慮防腐的需要。
砍伐的木材不能直接使用,必須進行充分的干燥處理。古代建筑施工時備料時間很長,其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木材進行充分的自然干燥。匠人們把圓木精巧地堆成木垛,使木料四周皆能通風、同時防止曝曬和雨淋。這個過程要持續數月甚至幾年,待木材充分干燥后,才能夠使用在建筑中。
在木構件的表面涂油刷漆,不僅裝飾了古建筑,同時能夠起到很好的防腐作用。“油”即為桐油,將經過加工的桐油刷在梁柱表面,隔絕水分氧氣,能有效防止木材腐爛。木構件上色澤艷麗的彩畫也起著同樣的作用。
與地面接觸的部位往往是木構件最易腐朽的部分,比如柱子的根部,門窗的底部等。所以古代的匠人從不將這些木構件與地面直接接觸,多用石材將其與地面隔開。柱子根部的柱礎,古建筑底部的磚石臺基,都起到了很好的防腐作用。
向外深挑出的屋檐是中國古建筑的一大特色。屋檐的重要的作用,便是防止雨水打在木構件上。在大雨中,古建筑外部的木構件也能在屋檐的遮蔽下保持干燥,有效防止了潮濕腐爛。另外在屋頂的望板、檐椽、封檐板等容易與雨水接觸的部位,還會重點進行防腐處理,例如用白灰木炭填充,用石灰水浸泡等等。
但是盡管已經有如此多的防腐措施,木材不耐腐蝕,是不可能被逆轉的天然特性,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必然消耗殆盡。這也是上千年的古建筑寥寥無幾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