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壁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古代獨有的建筑設計,一方面是因為古人迷信風水。而明清兩代建筑均崇尚“四合院”的建筑設計。影壁一方面能夠阻止外人窺視內室,另一方面古人們也相信影壁能夠擋住一些“鬼神”。
在眾多的九龍壁中,北京故宮九龍壁、北京北海九龍壁和山西大同九龍壁,被譽為“中國三大九龍壁”,它們各自散發著獨特的光芒,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歲月的故事。
大同九龍壁:歲月沉淀的龍壁之首
(一)歷史溯源
大同九龍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和陽街南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它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明初,朱元璋為鞏固統治,將眾皇子分封到各地鎮守邊關,朱桂被封為代王,鎮守大同。朱桂在大同城內東街北部建起規模宏大的代王府,在王府端禮門前建造了這座琉璃照壁——九龍壁。王府在明崇禎末年毀于兵火,唯有九龍壁幸存,此后在清代、民國時期曾多次修繕。1954年,因城市建設需要,九龍壁依原狀向南遷移28米,如今依然屹立,成為大同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
(二)規模與特色
大同九龍壁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九龍壁,比北京北海九龍壁約長一倍,建造時間早300年,比故宮九龍壁長1/3、早400年。它坐南朝北,氣勢恢宏,壁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占地面積2490平方米。
整個壁體由底部的須彌座、中部的壁身和上部的壁頂三部分組成。須彌座為琉璃貼面,束腰部分雕刻著獅、象、麒麟、鹿、飛馬等動物圖案,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寓意著吉祥如意。壁身正面用426塊黃、綠、白、赭、紫、藍色琉璃構件拼砌出九條巨龍,它們在云海中翻騰,氣勢磅礴。巨龍的間隙由山石、水草圖案填充,相互映照、烘托,使畫面更加生動豐富。壁頂為仿木構廡殿頂,檐上勾滴、瓦壟、脊獸、戧獸俱全,正脊上雕刻著行龍、蓮花等圖案,精致細膩,展現出明代建筑的獨特風格。
九龍壁前還有一處別具匠心的設計——倒影池。池長35米,寬4.75米,中有雙孔石橋,四周設石欄桿。池中清水如鏡,九條巨龍倒映其中,隨著水波蕩漾,仿佛活了過來,給人一種動態的美感,可謂是匠心獨運。
(三)藝術價值
大同九龍壁的藝術價值極高,九條飛龍雕刻得栩栩如生,每一條龍都有著獨特的姿態和神情。有的昂首騰飛,氣勢磅礴;有的回首顧盼,靈動活潑;有的盤曲蜿蜒,威風凜凜。它們的鱗片、龍須、龍爪等細節都刻畫得十分精致,展現出古代工匠們高超的雕刻技藝。
在色彩運用上,琉璃構件的色彩斑斕,黃、綠、藍、紫、黑、白等顏色相互搭配,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使九龍壁更加絢麗奪目。同時,壁身的圖案布局嚴謹,疏密得當,九龍與云海、山石、水草等元素相互呼應,形成了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體現出一種威嚴莊重又不失靈動的藝術風格。
作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大同九龍壁不僅是代王府昔日輝煌的見證,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它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向后人展示著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創造力。
九龍壁顯靈石碑:九龍壁建成后的明代時期,大同(古稱:云中)民間就傳說九龍壁的九條龍“屢顯靈異”,每當遇到大旱時節,只要將九龍壁的龍身洗刷一遍,九龍就會顯靈、及時降雨、以解旱荒。乾隆五十六年,時任太守孫捷立碑講得就是九龍顯靈的故事。
北海九龍壁:雙面玲瓏的皇家逸韻
(一)建造背景
北海九龍壁位于北京北海公園的北岸,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原是大圓鏡智寶殿前的影壁,為保護皇家園林大西天經場而建,大西天經場是進行佛事和儲藏大藏經的秘密場所。乾隆皇帝曾把自己視若珍寶的《大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活字雕版藏存于經場,并請藏傳佛教高僧為九龍壁開光,企盼神龍賜降甘霖,江山社稷萬年永固。
(二)獨特構造
北海九龍壁是中國現存三座九龍壁中唯一的雙面九龍壁,這一獨特的設計使其在眾多九龍壁中脫穎而出。它由彩色琉璃磚砌成,通身五彩斑斕,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壁高5.96米,厚1.6米,長25.52米,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壁頂采用廡殿式設計,上覆黃瓦綠剪邊,莊嚴肅穆又不失靈動。壁身兩面各有九條形態各異的蟠龍,它們或昂首騰飛,或回首擺尾,或盤旋嬉戲,仿佛在云海波濤中自由穿梭。除了這18條大龍外,壁的正脊、垂脊、筒瓦、隴垂等地方也都裝飾著大大小小的龍,總數多達635條,可謂是“龍的世界”。
(三)藝術魅力
北海九龍壁的藝術魅力令人嘆為觀止。從龍的造型來看,每一條龍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它們的龍爪雄勁有力,龍須飄逸靈動,鱗片細膩逼真,仿佛隨時都會破壁而出。在色彩運用上,琉璃磚的色彩豐富多樣,黃、藍、綠、白、紫等顏色相互交織,對比鮮明又和諧統一,營造出了一種華麗而莊重的氛圍。九條龍的排列布局也十分講究,它們相互呼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節奏與韻律,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和活力。無論是從正面還是背面觀賞,北海九龍壁都展現出了精湛的藝術造詣,讓人不禁為古代工匠們的智慧和技藝所折服。它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體現了皇家園林的精致與靈動。
故宮九龍壁:紫禁城中的皇權象征
因琉璃燒制失敗,工匠被迫用金絲楠木雕刻后涂漆仿琉璃部分已經非常明顯,可是一直到末代溥儀都沒有發現,這可是欺君死罪。
(一)歷史沿革
故宮九龍壁位于紫禁城寧壽宮區皇極門外,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是乾隆皇帝改建寧壽宮時燒造的。寧壽宮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后頤養天年所建,九龍壁作為這一區域的重要建筑裝飾,不僅增添了宮殿的威嚴與莊重,更體現了乾隆皇帝對皇權的尊崇和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二)建筑特色
故宮九龍壁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廡殿式頂,這種屋頂形式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等級最高的屋頂樣式之一,莊重而華美。檐下為仿木結構的椽、檁、斗栱,工藝精湛,栩栩如生,仿佛將真實的木結構建筑微縮于影壁之上。壁面以云水為底紋,分飾藍、綠兩色,營造出一種水天相連、云霧繚繞的磅礴氣勢,仿佛九條巨龍正翱翔于浩瀚宇宙之間。下部為漢白玉石須彌座,其質地潔白溫潤,雕刻精細,線條流暢,給人以端莊凝重之感,穩穩地承載著整個九龍壁,使其更顯莊重與威嚴。
壁上九條巨龍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厘米,形成了強烈的立體感。九條龍形態各異,黃色正龍居中,它前爪作環抱狀,后爪分撅海水,龍身環曲,將火焰寶珠托于頭下,瞠目張頷,威風凜凜,盡顯王者風范。左右兩側各有藍白兩龍,白為升龍,藍為降龍。左側兩龍龍首相向,仿佛在低聲私語;右側兩龍背道而馳,四龍各逐火焰寶珠,神動形移,似欲破壁而出,充滿了動感與活力。外側雙龍,一黃一紫,左端黃龍挺胸縮頸,上爪分張左右,下肢前突后伸,展現出強大的力量感;紫龍左爪下按,右爪上抬,龍尾前甩,與黃龍形成了激烈的爭奪之勢,活靈活現。右端黃龍弓身弩背,張馳有度,騰挪跳躍之體態刻畫生動;紫龍昂首收腹,前爪擊浪,風姿雄健,每一條龍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三)文化內涵
故宮九龍壁蘊含著深刻的“九五至尊”文化內涵。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九是陽數的最高數,五是陽數的居中數,“九五”之數被視為皇權和天子之尊的象征。九龍壁上的九條龍,正體現了“九”這一極數,而黃色正龍位于正中,從右至左或從左至右數均為第五條,象征著天子的至高無上地位。此外,壁頂正脊亦飾9龍,中央坐龍,兩側各4條行龍;兩端戧脊以行龍直達檐角,不飾走獸;檐下斗栱之間用45塊龍紋墊栱板,而九龍壁的壁面共用270個塑塊,這些數字也都是“九”“五”的倍數,從不同角度體現了皇權的神圣與威嚴,是中國古代皇家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不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更是皇權至上的象征,見證了紫禁城昔日的輝煌與榮耀。
大同九龍壁以其規模宏大和歷史悠久而著稱,展示了明代建筑的雄渾大氣與工匠們的高超技藝,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珍貴遺產;北海九龍壁的雙面設計和豐富多樣的龍雕,體現了皇家園林的精致與靈動,充滿了藝術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故宮九龍壁則以其鮮明的皇權象征意義和精湛的琉璃工藝,展現了皇家的威嚴與莊重,是中國古代皇家建筑文化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