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是中國農業文化的標識與典型代表,許多傳統村落有著數百年、上千年歷史,蘊含著豐富的農耕文化元素,見證著中國農業文化、古代建筑和民俗、民風的演變與發展歷史,因此保護傳統村落就是留住農耕文化的根。
那么傳統村落保護的抓手在哪里?首先要注重文化保護。眾所周知,中國農耕文化是世界上起源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文化,而且非常具有地區特色。據考證,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在中國黃河流域就有了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老官臺文化等;在長江流域有河姆渡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隨著農業技術的改進以及民族的形成,我國農耕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且具有廣泛的民族特點,坐落于各地的傳統村落正體現和彰顯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意義重大。

其次要重視風貌保護。村容村貌千姿百態,千嬌百媚是傳統村落的重要特色,這些特點源自于千百年地域農耕文化的熏陶與滋養,原汁原味的保護村落的風貌與風情,就是將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永遠的傳承下去,雖然當代中國已邁入日新月異的現代化,但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起源的根,是十分珍貴的國寶,一絲一毫不能丟。
保護好傳統村落,也讓我們有了鄉愁的回憶與牽掛。一首歌唱道:“鄉愁是情感的記憶,是一壺陳年的老酒。”鄉愁是以物為載體的,如果失去了古村落,鄉愁就無處安家,就會變成“空愁”;鄉愁是以靜與動勾畫的,鄉愁要見物,更要見人,傳統村落有了樸實的村民居住與生活,鄉愁的畫面就有了動感。

我國傳統村落保護雖然取得明顯實效,但仍存在薄弱環節,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長期致力于古村落保護的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馮驥才先生通過大量調查,發現兩大問題,一是在舊村改造及快速推進的城鎮化建設中,許多古村落被拆除;二是一些地方按照“一張臉”、一個模式對古村落進行修繕改造,許多傳統村落變成“萬村一面”,失去了個性特色。
舊村改造,提高農民生活和居住質量本是好事,但如何防止古村落遭受破壞,或變成一個“面孔”,非常值得深思與警惕。傳統村落承載著中國農耕文化的廣泛性、多樣性、系統性以及民族特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和根植所在,它如同時間隧道,讓我們回到久遠的農耕時代,古村落遭破壞或消失,意味著農耕文化殘缺不全或遭遇“死亡”的悲劇,這將釀成巨大的無法彌補的文化損失。讓傳統村落熠熠生輝,延年益壽,必須依法強化監督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