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鄧村,地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風景名勝區南端的云南省云龍縣,距大理州州府所在地165公里,交通便利,是白族最早的經濟重鎮,是滇西北地區年代最久遠的村落,也是云南省最早的史籍《蠻書》記載中,至今唯一存在的原名稱不變的村邑,保留著大量的明、清兩朝建筑和著名的玉皇閣道教建筑群。
他以重山環繞的千年白族村落,數百年前因鹽而盛,如今,因火腿而知名。諾鄧產鹽,始于漢朝。 公元八世紀成書的《蠻書》是最早記載諾鄧產鹽的文獻典籍。元明清三代是諾鄧鹽業經濟鼎盛時期,后隨工業革命漸漸沒落。在沉寂多年后,因舌尖上的中國—諾鄧火腿,再次將她引領到眾人面前。
隱匿在山坳里的諾鄧,曾經是鹽馬古道的中心,這片風水寶地擁有“太極鎖水”的震撼奇景。與許多的古村相比,諾鄧有其獨特之處。置身村中,歷史彷佛在這里凝固。
從大理出發,車行3個小時即到村下,抬眼望去,村落順山而建,石臺小路、綠樹籬笆、狗吠鳥鳴,真有那“悠然見南山”之意境。
順階而行,蜿蜒而上,至該村的“鬧市”大青樹,大青樹下的“吃住店”是你理想的下榻之所。本店是當地大戶黃家的一個老宅子構建的民宿,古拙的屋堂,藤椅,樹凳。主人家是當地祖傳的中醫師。喝一杯黃先生自己配置的藥茶,讓你一路行途顛簸的疲勞頓時消除了幾分。
諾鄧,文風蔚然,人才輩出。科舉年間,諾鄧出進士二人,舉人五人,貢生五十八人,秀才四百余人。鹽,造就了諾鄧,諾鄧因鹽,一時富甲流芳,同時,也因鹽而漸漸垂暮,但慶幸的是,正因為鹽業經濟的衰落使得諾鄧幸免于現代工業文明世界的影響,從而能夠至今保留許多傳統的文化,以及極富特色的建筑群。
諾鄧因地勢關系,蓋房土地越趨緊張,呈現山地臺梯式村巷,二百余戶人家,臺梯相連,樓院重接。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天井廳堂一樣都不能少,均為四合一天井或三坊一照壁,典型的白族民居風格,最小的天井才一平方米。
村中有古寺觀廟概有二十多處,從殘缺的廟宇中,依稀可以看到當時的香火鼎盛。也許就是因為她的殘缺和偏遠才讓她在這時間的長流中依然保留著最為古樸的氣息,匿藏在這山中守著這份寧靜。
信步古村,臺階時上時下,如有門未閉,進去叨擾與主人家閑聊,看他們日常勞作亦有趣。村中多見老人稚童,我們用海苔、巧克力和小女孩交換了自家種的蘋果,清甜爽口。
諾鄧火腿,有著千年歷史的諾鄧天然鹽井,造就了諾鄧火腿所獨具的美味,云龍縣心靈手巧的白族婦女膠制的諾鄧火腿是云南除宣威火腿、鶴慶圓腿之外的三大名腿之一,早在前清時代就經“南方絲綢之路”出口緬甸、印度、越南等東南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