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桐鄉市馬鳴村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平原古村落,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中部。這里也是桐鄉市現存為數不多還保有原始江南鄉村慢生活的地方,你可以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江南市井生活氣息。
馬鳴村與余杭、德清兩縣交界,是一個河港密布的小水村。馬鳴村有一座馬鳴廟,清末至上世紀三十年代抗戰前,馬鳴廟前,夾河搭臺,演唱“對臺戲”,遠近聞名。馬鳴廟雖小,名不見經傳,卻曾經是江湖戲班子夢寐以求以圖出道的舞臺,也是眾多戲子藝人折戟沉沙的地方。
演對臺戲的時間是在每年清明節前后三日,廟前河兩岸共搭三個戲臺,戲臺由附近各村輪流搭建。三個戲臺,一個是供奉馬鳴王菩薩看的,演出前一天,村民從廟里抬出菩薩來,放于臺上,然后上香跪拜,祈求蠶豐田茂。另兩個供演戲用,一南一北,夾河對峙。
演出時間是“晨開月閉”,即日出開演,月上閉幕。這三日,馬鳴廟前河道封港,不準其他船只來往,專供人們看戲時停泊。這里河道密如蛛網,家家戶戶都有船,方圓數十里的農民乘船涌來看戲,船只挨得密密的,船與船之間都鋪了長木板,在上面可以自由來去。岸上人更多,看戲的、游春的、做小生意的,把馬鳴廟圍得水泄不通。附近河道兩邊的船只也停得擠擠挨挨,西邊一直要停到鄰縣德清油車橋水北村。許多年輕人并不是真心來看戲的,而是來扎鬧猛的,少男少女暗地里來相會,少婦們公開打情罵俏,男男女女,三五成群,邊吃東西邊說笑。清明時節,水果不多,只有出窖的甘蔗,又脆又甜,馬鳴村附近浪橋一帶盛產的青皮甘蔗,遠近出名。三天對臺戲下來,戲臺前前后后,河灘邊到處是甘蔗渣,腳踏上去軟綿綿的。
看戲人中也不乏達官貴人、少爺小姐。1933年,崇德知事(相當于后來的縣長)張良楷的兒子慕名前來看戲,他自以為是縣太爺的公子,大搖大擺,坐在前排,還吆三喝四地使喚下人送瓜子送水,妨礙了大家看戲,結果招來了一陣雜七雜八的爛泥巴碎磚頭,張公子惱羞成怒,回縣衙向其父哭訴。張良楷還算開明,將兒子訓斥了一頓:“誰讓你這么張揚!難道不知道入鄉隨俗嗎?”
演對臺戲,其實是戲班子互相別苗頭,河南河北兩個戲臺一開鑼,戲班子班頭便使出渾身解數,安排一出拿手好戲,派上最有實力的演員,力圖壓倒對方。這下樂壞了觀眾們,他們想聽哪出戲就聽哪出戲,于是南來北往,穿梭不絕,互相認識的常在廟前小石橋上相遇,急匆匆地互相打招呼。最樂的是那些坐在船里看戲的人,南面的看膩了,轉個身子,接著看北面的。
來馬鳴廟演對臺戲的,都是一些有點實力但還不是最出名的江湖戲班子,他們都想借演對臺戲一炮走紅,名震江湖。所以馬鳴對臺戲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來演戲的戲班子,不僅不賣票收錢,反而要倒給“定金”,先給了錢,然后才有資格來演對臺戲。因此,鄉紳、廟董們是很樂于組織策劃對臺戲的,他們不僅不用掏腰包出贊助,反而還要領取紅包。演員們也認為這是他們展露才藝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所以來表演的不僅全是拿手好戲,而且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演得格外賣力。演得出了名的演員,常常將此作為資本,動不動就說:“老子馬鳴對臺戲也唱過的!”意思是讓別人不要小看自己。但也有吃力勿討好演砸了的,馬鳴廟便成了他們的傷心之地,他們回去前,往往要扔一塊大石頭在廟前河里,憤憤地說:“石若浮得起,再來馬鳴廟唱戲!”
抗戰開始后,兵荒馬亂,馬鳴對臺戲停演。抗戰勝利后恢復,但規模已大不如以往。1948年清明節那場對臺戲是最后一場,那年演戲時,正逢一個從北邊內戰戰場上下來的國民黨軍官團(實際上是殘廢軍官療養團)在此休整,他們自恃有功,蠻橫無理,坐在前排看戲;而鎮上的國民自衛隊也是一群不吃素的無賴,不肯吃虧,也要坐在前面看戲,于是發生沖突,軍官團便糾集殘廢官兵百余人趕到洲泉鎮上尋釁鬧事,鎮公所和鎮商會出面調停,打躬作揖,好說歹說,最后向軍官團作了賠償才平息風波。此后,馬鳴對臺戲再也沒有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