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是昆明至大理必經之地,雖資源豐富,卻由于過去缺乏對旅游文化的整體開發,沒有形成一個展示彝族和本土文化的重要平臺。2005年4月,彝人古鎮應運而生,項目一期開始動工。次年7月火把節期間,古鎮正式開放運營,吸引了大量本地客商及省內周邊城市的投資者,揭開了楚雄文化旅游發展的大幕。
彝人古鎮在建筑風格上延續了原德江城的風貌,再現了南宋時期的盛世繁華。古鎮建筑樣式匯集了云、貴、川等地的彝族民居樣式,同時深入挖掘楚雄彝族文化,參照傳統彝族村落建筑設計,畢摩房、蘇尼房、姑娘房等在此留存。此外,營建彝人部落特色街區,組建演出團隊,每晚演出“祭火大典”,開發酒店、客棧區,為打造一個真正的旅游商業綜合體和旅游集散地建立基礎。
建筑是一種形式,在尋求形式即內容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文化內涵變得豐盈。于是,在彝人部落還塑起了一座畢摩石雕,彝族村落的第十三代畢摩魯成雄作為精神領袖被邀請了進來。畢摩來了,這里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彝族村。
經過多年的運營,隨著彝人古鎮旅游景區的不斷提升,其具有的深厚文化內涵和品質,吸引了省內外各大旅行社的目光。目前已有數千旅行社簽約彝人古鎮,把其列入滇西旅游的楚雄游站點。這個總投資32億元開發的以集彝族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為一體的大型文化旅游項目,為楚雄彝族文化走出楚雄、走出云南并讓那個世界知曉,搭建了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平臺,實現了文化與經濟的成功嫁接。
現如今國家4A級旅游景區的彝人古鎮,也是云南省30個文化產業建設重點項目之一。彝人古鎮的游客量從2007年的130萬躍升至2017年的1150萬人次。解決近2萬人就業和居住生活,撬動上下游產業投資約100億元,已成為依托文化旅游拉動楚雄當地產業發展、創造居民就業的重要引擎。
文化立魂
讓來到古鎮的人們領略到彝族原生態的市井文化、建筑文化、村落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和祭祀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著彝家人民的熱情好客和如火般的激情,是彝人古鎮內涵的重要標識。
開發之初就確立了傳承彝族文化遺產、本土生計與儀式生活、兼容現代文化的思路。把彝族文化作為古鎮的靈魂,從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風土人情等各個層面都獨具彝族文化特質,圍繞這一核心展開,并且充分考慮到旅游消費市場對文化產品的需求變化,不斷提升迭代,增強體驗性和場景感,讓游客在這里可以穿越到彝族原生態的場景里,提升人們的旅游感受。
在彝人古鎮,每天晚上彝族人民會穿著盛裝,唱響彝家調,跳起左腳舞,迎接客人的到來。六祖廣場上,民間藝人噴雷火、耍火把,特技展示;葫蘆長廊里,感受彝族月琴、三弦的旋律,聆聽彝家的情歌對唱的動聽;部落廣場中,對歌、潑喜水、背新娘等活動精彩紛呈。
每逢重大的節日,彝人古鎮便成了歡樂的海洋。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天南地北的人們聚集于此歡度火把節。傳承千年的火把節,不僅是當地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也演變成了展示本民族文化的大舞臺。
此外,彝人古鎮配置合院區、彝人文化主體園區、酒吧街、大型餐飲區、客棧區等。商業業態豐富,商鋪、客棧、餐飲、小吃、茶吧、酒吧等商業形態應有盡有;經過集中打造,形成了酒吧街、東盟風情街、韓國風情街等幾條主題商業街區。整個古鎮全具備了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旅游功能,充分滿足市場各類需求。
彝人古鎮不僅契合了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且其背后所體現的古建新生、文化敬畏、特色旅游景點打造等發展邏輯,為其他地區的特色小鎮發展模式帶來了很多可想象的空間。創造符合市場需求、凸顯獨特主題風情的文化古鎮,再以古鎮為載體,構建文化旅游集散平臺,提升吸引力,進而帶動古鎮外圍的休閑度假。
近年來,楚雄彝族自治州抓住國家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機遇,努力打造對內對外開放的高地,吸引了更多外商來到楚雄經商投資。彝人古鎮,既是中國彝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地,也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