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古鎮,位于廣西南寧隆安縣城西側15公里,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古鎮依右江河畔而建。古時是廣西有名的商埠之一,曾有“小香港”、“小上海”之美譽。
雁江古鎮上至今保留有四座孔明井和三條古屋街,雁江孔明井相傳是三國時諸葛亮領兵南征時挖掘遺留的古跡,為什么叫做孔明井呢?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帶兵經過此地,因敵方在當地的水源中投了毒,諸葛亮就命人在這里挖了這兩口井。更詭異的是,村里人說,凌晨時分,會聽到孔明井的周圍有士兵操練和戰馬嘶叫的聲音,所以晚上都不會有村民在這里打水。
古屋多為古舊三層騎樓。街上的青石板路不復存在,現在都翻建成了水泥路。雁江老街的古宅和后來新起的磚頭房并立,一眼能分辨出哪些是老宅,經歷過滄桑,哪些又是新宅,來見證滄桑。
雁江和其他古鎮不一樣他沒有古色古香的感覺,只是多了破舊感,曾經的古代水路交通要道,具有壯族民族特色的騎樓,曾經的繁榮已不再、經不住歲月洗禮。很多古建筑都換成了現代磚混結構,還有破爛與廢墟,維一還可留戀的是那些幸存下來的古建筑。
現在的古鎮已呈破敗,許多老住戶早已搬到離原地不遠處的新宅,鎮上基本上沒什么人,留下的是幾條幽靜的空巷。但從古屋和殘舊的門梁結構上,還依稀能夠看出當年古鎮建筑師精道的建筑技術,那巷道兩旁斑駁的古墻也仿佛映射出當年古鎮的繁華盛景。古鎮上的主要遺跡雖然已保存不全,但仍能從中找到一些殘存的遺跡。
榜山書院廢址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嘉慶三年(1798年)落成,設講堂1所,生徒宿所33間。民國9年拆除生徒宿所修建隆安中學校舍。1964年拆除講堂修建學生宿舍。
榜山文塔俗稱寶塔,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座落縣城東獨秀山頂。塔呈八角形,高23.8米,塔門朝西。塔身外形分3節,每節出檐瓦面和棱脊。塔內共6層,各層樓橋、樓梯均系蜆木裝修。塔身厚度,一二層為165厘米,三四層為130厘米,五六層為90厘米。第二層對開4個無框園窗,第三層南北面各開1個園窗,四五層的東南西北面,各開1個園窗,窗口直徑均為70厘米。塔頂呈葫蘆狀,中間豎一直徑約15厘米的鐵棒為軸心。榜山文塔因年久失修,今樓梯樓板均已朽壞,但塔身仍巍然屹立于東秀山之巔。該文塔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潭宏木井位于福顏村潭宏屯南面土坡腳下,井深50厘米,寬33厘米,井壁用一節空心樟木套住,形如無底水桶。水從桶底滲出,不為旱澇影響,水清而冽,長流不竭,日溢量10立方米左右,為村民飲用。立岜木井位于楊灣鄉西安村立岜屯西南面50米處,井壁也是用一節空心樟木套住,呈園形,直徑2.1米,深1.75米,底部置一石板,井水長年清沏涼冽,常流不息,為村民群眾所飲用。
學宮廢址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知縣章璉建學宮于城北門內。嘉靖三十九年,知縣姚居易遷建學宮于城東(今隆安中學內)。其建筑群包括大成殿、左右廂房、王文成公祠、明倫堂、啟圣宮祠、儀門、欞星門等。左右廂房在圣殿前中庭兩側,儀門及欞星門在圣殿前,早廢圮。王文成公祠在圣殿右側,1964年拆除,于原地修建教工宿舍。啟圣宮祠在圣殿后,1964年拆除,在原地修建學校辦公室。大成殿長20米、寬12米,磚墻、歇山琉璃瓦屋面,梁柱、檀椽、門檻等均為蜆木做成。1975年拆除,于原地修建學校禮堂。
大王廟戲臺遺址臺址,在喬建鎮儒浩村。據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二月十八日立的《眾修廟宇兩庶戲臺碑記》載,“自立廟距今經三百余載,雖屢修飾,未免有朽壞之虞,去年秋爰議再整”,第二年“春捐資飲福修齋演戲告厥成功”。據此,該臺約建于明嘉靖至萬歷年之間(具體年月無考)。當地老人追述,臺座南朝北,面向大王廟。歇山式屋頂結構,臺前檐雕二龍戲珠,屋頂瓦脊刻八仙過海。舞臺出入口上分別刻“出將”、“入相”等字,中間屏風畫八仙圖。臺寬7米,深6米,臺面至屋檐高4米。戲臺前兩側各豎一條8米高石桅桿,石獅各一雙。1964年拆除戲臺改建小學校,今尚剩一石桅桿4只石獅。
九門橋,明天啟六年(1626年)建,位于縣城南12公里處,橫跨羅興江。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橋有9孔,貫稱“九門橋”。1944年12月日本入侵縣境前,為阻止日軍進犯縣城而將橋北端二孔炸毀。1961年縣人民委員會撥款修復。該橋系料石九孔拱橋,長92米,寬1.9米,高4.5米,孔跨度4米。今仍通行。
榜山書院廢址,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嘉慶三年(1798年)落成,設講堂1所,生徒宿所33間。民國9年拆除生徒宿所修建隆安中學校舍。1964年拆除講堂修建學生宿舍。
榜山文塔俗稱寶塔,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座落縣城東獨秀山頂。塔呈八角形,高23.8米,塔門朝西。塔身外形分3節,每節出檐瓦面和棱脊。塔內共6層,各層樓橋、樓梯均系蜆木裝修。塔身厚度,一二層為165厘米,三四層為130厘米,五六層為90厘米。第二層對開4個無框園窗,第三層南北面各開1個園窗,四五層的東南西北面,各開1個園窗,窗口直徑均為70厘米。塔頂呈葫蘆狀,中間豎一直徑約15厘米的鐵棒為軸心。榜山文塔因年久失修,今樓梯樓板均已朽壞,但塔身仍巍然屹立于東秀山之巔。該文塔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王廟戲臺遺址臺址在喬建鎮儒浩村。據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二月十八日立的《眾修廟宇兩庶戲臺碑記》載,“自立廟距今經三百余載,雖屢修飾,未免有朽壞之虞,去年秋爰議再整”,第二年“春捐資飲福修齋演戲告厥成功”。據此,該臺約建于明嘉靖至萬歷年之間(具體年月無考)。當地老人追述,臺座南朝北,面向大王廟。歇山式屋頂結構,臺前檐雕二龍戲珠,屋頂瓦脊刻八仙過海。舞臺出入口上分別刻“出將”、“入相”等字,中間屏風畫八仙圖。臺寬7米,深6米,臺面至屋檐高4米。戲臺前兩側各豎一條8米高石桅桿,石獅各一雙。1964年拆除戲臺改建小學校,今尚剩一石桅桿4只石獅。
九門橋明天啟六年(1626年)建,位于縣城南12公里處,橫跨羅興江。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橋有9孔,貫稱“九門橋”。1944年12月日本入侵縣境前,為阻止日軍進犯縣城而將橋北端二孔炸毀。1961年縣人民委員會撥款修復。該橋系料石九孔拱橋,長92米,寬1.9米,高4.5米,孔跨度4米。今仍通行。
穿行在古香古色的民宅井巷中,斑駁青苔悄然爬上拱起半圓的墻角。日光喚醒居住在老宅里的村民,仰望峭拔的老房,窗欞上精美雕繪各式各樣的花紋。繚繞在半空的薄霧,自日起一刻,裊裊散去。門墻牌匾上,清秀的字跡,在歲月風蝕下,變得滄桑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