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灃寨簡介
臨灃寨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東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崗、五種地形。“紫云晴雪”被列為郟縣八大景之首,被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村寨博物館”,有“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稱。臨灃寨坐落在碧波蕩漾的北汝河畔,發源于香山的利溥、灃溪兩水分別從寨東寨西流過,流向北汝河。整個村落被一種淺紅色條石砌筑的寨墻緊緊圍著,故當地人又稱臨灃寨叫“紅石寨”或“紅石古寨”。
由臨灃寨通往村外的是東、西、南三個寨門,其中西寨門取名“臨灃”,東寨門取名"溥濱",意為此寨瀕臨灃溪、利溥兩水。東、西寨門由木板鑲鐵皮制成,至今仍保存完好;南寨門毀壞較重,只剩半個門洞。臨灃寨為一洼地型古村落,周圍千畝蘆葦、百畝竹園。楊柳河、北汝河繞寨而過,終年綠水長流。寨內還有較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間。這些建筑既有中原農村特有的以磚、石為主體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門窗為裝飾的小巧玲瓏。一些古老的宅院用多層弧形石板作為門洞的拱頂,每層石板上都雕有圖案,十分美觀。墻、古寨河、明清時期古民居、宗祠、關帝廟融為一體,成為中原民居文化中一塊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傳統建筑與朱宅
臨灃寨百分之九十為朱姓人家,所以以前臨灃寨又叫朱家洼。
臨灃寨傳統建筑規模宏大,類型齊全。這些建筑從明代晚期一直延續到現在,且在各個時間段上均有標志性建筑。寨內有紅石砌筑的明代民居,有汝河南岸第一府———朱鎮府古建筑群,有重修于咸豐年間的關帝廟,有保存尚好的古四合院建筑,這些古民居建筑群除少部分被后人拆除或翻新外,大部分保存了原有風貌,是一座古代建筑活化石庫。
臨灃寨建筑,多為磚木青瓦房,屬明清四合院建筑。所有的建筑群沿中軸線對稱而建(大多數根據《營造法式》),坐北朝南,冬避寒冷,夏迎清涼。地基由寨子附近紫云山特產的紅石精雕細磨壘砌而成,因此,至今地基無變形,房屋堅固如初。在湖南大學柳肅教授講的《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中介紹道,古代建筑側面的墻叫做山墻,臨灃寨古代建筑每個山墻上都有代表中國傳統的“福祿壽禧”文化的字符,整塊紅石透雕而成的窗戶堅固大方。
在傳統民居建筑中,除了房屋進數(二、三、四等),開間數(3、5、7、9),屋頂樣式(懸山,廡殿,歇山,攢尖等)代表身份以外,附在建筑上的各類裝飾也體現出主人的社會地位、財富和審美情趣等。民居中的門臉、檐廊、屋頂、斗拱,開窗等都是其重點裝飾的部位。臨灃古建筑內現存的匾額,其書寫方式、刻寫工藝均依內容而定,楷、草、行、篆、隸等各體兼備。廳堂中的堂匾用楷書和隸書,寨門匾用楷書,府廳匾則一定是用楷書,黑底金字,顯得莊嚴肅穆。像朱鎮府內的月亮門匾則用篆書,顯得主人文化品位高。主體建筑脊檁上的題記,就成了斷定該建筑物的主人和建筑年代的依據,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明清古建筑是清一色的木構架,石雕、磚雕、木雕成為村中古建筑裝飾的一大特色。但是寨中明清建筑上的磚雕、木刻,基本上沒有一件是完全相同的。明代木雕多在顯眼之處,題材多為植物紋樣或瑞獸圖案;清代木雕則包括飛禽走獸、神話傳說、戲曲故事、人物花鳥、文房四寶等。雕刻技法多種多樣,浮雕,透雕同時運用。有時一件雕刻品上,往往多種工藝并用。
現在的工藝水平也能做出如此精美的木雕磚雕工藝品,但是作為明清時代的工藝技術和科技水平,完全是手工制作,所以顯得異常珍貴。明清之際是很注重裝飾物的配飾的,就像前文說到那樣,那是身份和文化修養的體現。在朱紫峰府的家具中,無論是茶桌的裝飾,還是椅子靠背處的浮雕刻畫,抑或是床的裝扮,無不體現地位的顯著。
臨灃寨墻
根據歷史記載,臨灃寨初修筑于清道光年間,完工于同治元年。清政府為對付太平軍和捻軍,在河南各鄉村推行修筑圩寨措施。臨灃寨是依托自然村莊而建,同時也體現了聚族而居的村落組織傳統,是當時寨堡的典型代表。臨灃寨寨墻用紅石砌筑,白灰勾縫,建有垛子,哨樓,森嚴壁壘。每個寨門上都有滅火水槽,還有用于對外射擊的高低不等的槍眼,寨外有護寨河,臨灃溪水匯入護寨河,與紅石寨墻共同構成一道堅固的防御體系,具有防御戰亂和洪水的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護寨河已然干涸,跟歷史記載的深寬度也發生了變化。而現在護寨墻成了當地村民的早上和傍晚散步的場所。在我以往的旅行中也見過很多古城墻,開封的古城墻,贛州宋城古城墻,登封古城墻,但大多數是青磚白縫,或者殘敗不堪,紅磚白縫的“城墻”算是第一次見了,雖然它只是護寨墻,卻也五臟俱全,具有防御功能,臨灃寨被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
新中國成立后,各地開始拆除古寨墻,其中郟縣拆除100多座古寨墻,唯有臨灃寨幸存下來。原因是臨灃寨處兩河交界處,地勢低洼,極易發生洪澇災害,當年就在準備拆除臨灃寨古寨墻時,洪水圍困寨墻數米高而寨內安然無恙,出于防汛需要,臨灃寨古寨墻保存了下來,臨灃寨古寨才因此成為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村級古寨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