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古鎮是重慶市批準的20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于2008年授予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位于重慶市銅梁區安居鎮境內,因境內有大安溪(瓊江)而得名,有安居樂業之意。
安居古城始建于隋朝,原名赤水縣,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重慶市北部重要的口岸城鎮,自古便有“安居依山為城,負龍門,控鐵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歷千里而入境,與篼溪、瓊江、烏木溪水會于城下,繞城三匝陷為深潭”之句。
安居古鎮游玩攻略
安居古鎮旅游景點眾多,“安居八景”和“九宮十八廟”聞名遐邇,安居景色清幽奇特,風光旖旎,既有別具特色錯落有致的古鎮建筑,又有遍布古鎮精湛的歷史遺跡。
安居八景
化龍鐘秀
所指為安居城內化龍山,《光緒銅梁縣志》載:山自城東迤邐而來,迥翔起伏,勢若蟠龍,三水環繞,為舊治八景之一。
飛鳯毓靈
所指為飛鳳山,安居城東南,巴川鎮北,突起巨石如臺。《光緒銅梁縣志》載:出引鳳門過平橋,兩岸柳絲如織,曲徑通幽。人岱廟后即飛鳳山,后人以峰巒秀麗欲蜚勝于鳳九肖并名。由飛鳳山東行里許即玻侖山。
玻侖捧月
千年古寺,位居鎮東兩里地外的玻侖山上。《光緒銅梁縣志》載:黃昏至寺......忽覺清光大來,澗鳥飛鳴,水鏡冰輪,月光似從山頂涌出,飛掛于老樹虬枝間,寺后山石嶙峋,高不勝寒,下方仰視,又疑巨靈伸指,捧出白玉盤也。
石馬呈祥
所指城東峭壁臨江上的石嶕峣,形如石馬,巖間歲有落石,前人以為科第之占,屢試不爽。
瓊花獻瑞
每到夏秋漲水時節,涪江水急而渾濁,瓊江水靜而清澈。兩江交匯后,涪江水從江底貫入,直沖水面,層層涌出,似瓊花怒放,變化萬千。
紫極煙霞
所指為紫極山,在安居鎮北泉溪鄉境內。《光緒銅梁縣志》記載:乘小舟入瓊江,可七八里,岸轉山出,翠壁直插云霄,上為紫極山,竹樹蒙密中,有古觀。每旭日初升,溪煙四合,鐘樓隱隱,紺宇沉沉,如展楚江清曉圖,有天然畫意,反返照入江,余霞散綺,金碧燦爛,紫翠欲流,一日之間山容屢變。相傳東嵐之下舊有紫霞寺,晚鐘答響,白云往還,更可想當時幽趣。
關濺流杯
所指為昔日流杯池,在關濺鄉關濺溪附近,《光緒銅梁縣志》載:從紫極山下槳南折而入,過海棠溪,貫篤萬個,拂水悉成緣云,鹽泉噴薄,皚皚如雪,則濺盤之水所從出也。其水入處激為飛湍。昔賢于其旁鑿為流杯池,引上游之水瀠洞而入池,曲折而歸溪,平曠幽潔可坐而休。當風暖日遲名流修禊相與與詠其間,而波光似鏡,杯渡如飛,左右逢源,中央宛在攬勝者竟以比諸會稽蘭亭云。
圣水晚眺
所指為圣水寺,有短垣、紫竹環繞。《光緒銅梁縣志》載:萬籟皆寂,白云沉沉,煙光欲暮,獨立梳妝,石畔遙望,江城一帶,蒼茫如在云間,迨明月高揭,野渡人歸,隔江漁火二三,星猶隨艇子搖漾渡江而來。
安居古鎮景點建筑
湖廣會館
安居湖廣會館,始建于明朝中葉,明末毀于戰亂。清乾隆年間重建,咸豐又毀于火災,光緒年間由湖廣士紳捐資重修。2003年由銅梁縣安居繅絲廠出資培修,會館座落在安居古城南邊。左與媽祖廟(天后宮、福建會館)共壁,右與齊安公所(帝主宮)接壤。會館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1387平方米。有戲臺一座。會館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多重進深。宮門上方書“萬世永賴”。從戲樓下步入寬大院壩,背墻上已被風化的草龍隱約可見。古戲臺前柱上斜撐雕刻精美,神仙人物栩栩如生。天井、院落造型獨特,房間布局錯落有致,石欄桿雕有獅子、麒麟、盤龍等多種瑞獸和吉祥圖案。前后天井欄桿雕有二十四孝等人物圖案。整座宮院可容上千士民在此聚會。
九宮十八廟
依山傍水的秀麗佳境,自古以來就頗受佛道青睞,從唐代開始,安居一帶陸續有寺廟興起,至明、清最為鼎盛,先后建起“九宮十八廟”,這些廟觀殿宇,或雄踞山頂,或懸置山腰。或立于市街,規模龐大異常,構造巧奪天工。廟中香煙梟梟,鐘馨之聲不絕于耳。那情景,煞是動人心弦。就是這“九宮十八廟”,把夕日的安居這個水鄉古鎮裝點得異常繁華。今天,人們只能憑借鎮北山下紫云宮、鎮東東岳廟、鎮西建于康熙三年(1737)的萬壽宮(江西會館)和玄天宮的殘垣斷圯,還能想見當年“九宮十八廟”的壯觀情景。
安居古鎮在哪里
安居古鎮位于重慶市銅梁區安居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