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歷來是德育教化的場所,是寫在大地上的傳統文化典籍。皖南村落文化底蘊深厚,承載著鄉規民約、宗教禮儀、風俗習慣、飲食文化、建筑文化等,這些是村落的靈魂、血液和根脈。
做好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是新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著力點,既可以為重塑美麗鄉村文化內核貢獻豐富元素,也能夠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重要產業支撐。
徽州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存在的難題及對策建議
在利用傳統村落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也面臨現實難題。
一是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創業,“空心村”“空殼村”比比皆是,存在傳統建筑自然破損、村落文化譜系缺失等問題,徽州傳統村落“形”在“神”散,文化傳承乏力。
二是徽州傳統村落激活方式大多以鄉村旅游為主體,存在激活方式同質化、旅游品位低端化、景點過度商業化等問題,且容易出現建設性破壞、徽州傳統文化斷層缺失等問題。
三是受現行農村土地政策和產權制度的制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政策與傳統村落發展中的土地利用存在供需矛盾。民宿產業發展,推動了傳統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和鄉村旅游轉型升級,但囿于產權及非標準住宿設施準入等因素,外來投資者存在顧慮。
針對上述難題,采訪中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學者提出如下建議:
全面保護、系統設計。加大保護利用傳統村落的政策、項目和資金支持力度。在能保即保、應保盡保前提下,嚴禁大拆大建和破壞性開發建設,合理挖掘利用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和經濟價值,形成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在保護利用中要強化系統思維、整體觀念,堅持村落結構肌理與山水格局保護并重,使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成為皖南傳統村落最鮮明的標識。
以“文化自信”為引領,傳承徽州文脈。傳統村落的核心價值在于存續和弘揚優秀文化基因。要以“文化自信”為引領,突出村落特色,以鄉土教育為重要內容,挖掘村落歷史環境遺存的故事感、情緒感,植入非遺的動態表演、活態體驗,做好徽文化創新性發展。通過文旅結合等業態重構,重啟村落內源發展動力,再建村落文化共同體,傳承延續優秀文化。
以新業態帶動傳統村落復興。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徽州民宿、康養度假、非遺文創等特色產業,實現靜態保護向活態傳承轉變。要以項目為抓手,把生態農業作為傳統村落的基礎,發展并建立生態循環有機農業、特色農業品牌;把傳統手工業作為傳統村落的特色,鼓勵支持傳統手工業,提高附加值;突出發展民宿、旅游、康養、度假、休閑、“互聯網+”等新產業模式。
深化改革,吸引更多發展要素。創新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土地利用政策,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上適當放寬政策,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穩妥推進傳統建筑產權流轉試點。積極推動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探索開展“村企合作”“村銀合作”“村組自營”“項目開發”等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模式,吸引各類要素向農村傾斜。建立徽州文化生態示范區財稅補償機制,給予該區域企業或環境財政補貼和稅費優惠措施,推動技術、項目、資金、人才等要素向農村傾斜。
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農民是傳統村落的創造者和主人。做好傳統村落的永續保護和利用,必須讓農民深度參與。要以鄉村旅游為載體,抓規劃、抓項目、抓服務、抓推介,鼓勵干部和鄉村能人積極返鄉,帶頭參與村落傳統建筑保護利用,鼓勵年輕人回村創業,以政策和環境吸引人才,以業態和項目留住人才。強化利益鏈接,引導村集體和村民以資金、土地、林地、房屋入股,參與經營和管理,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鄉村振興內生動力。